南北饮食来battle,谁是你的菜?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的是“南米北面”,除此之外,南方和北方在饮食文化上其实还有许多有趣的差异。南方美食vs北方美食?到底谁更胜一筹呢?有请专业“评审”——吴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


01南北饮食第一争——米面之争


  • 传统意义上,主食到底分为哪几类?

人们将谷粒加入陶釜中加水煮熟,制成了最早的米饭;到了北宋初年,馒头、包子、饺子逐渐成了主食中的主角。如今,主食在国人餐桌上的地位无可取代,并且已经演变成越来越多的花样,广东肠粉、陕西泡馍、新疆手抓饭、兰州拉面、湖南米粉……那从广义上来看,主食到底指的是哪几类呢?

  • 米和面到底谁更有营养?

营养成份上:《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跟同等重量的大米相比,面粉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钙、钾、镁、铁等大多数的营养素含量更高一些。


热量上:吃相同重量的馒头和米饭,前者摄入的热量更高。在蛋白质方面,大米的蛋白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饱腹感上:吃馒头获得的蛋白和膳食纤维更多,相对更加抗饿一些。



吃主食健康不发胖的秘密大公开!

推荐“黑麦荞麦面”,荞麦富含膳食纤维,荞麦中特有的保健成分芦丁、槲皮素等又能帮助调解餐后血糖,同时,面条也是主食中相对热量最低的产品,对于没时间运动,又觉得节食太难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款低脂低钠的实力派减重食品!


  • 主食到底怎么吃更健康呢?
  • 建议是每餐主食种类多样化,烹调粗细搭配。建议一般人群每天食用谷薯类的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要达到每天50-150克左右,薯类50-100克。



02南北饮食第二争——甜咸之争

  • "南甜北咸”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北咸”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北方冬季寒冷,古代北方人在冬季来临前会囤积酸菜、制作香肠、腊鱼以备过冬,需要大量的食盐。加上北方受游牧民族影响较深,日常肉食较多,而最能体现肉类鲜美的就是食盐。

“南甜”是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导致,古代产糖主要依赖甘蔗,而甘蔗这种作物主要种植在南方,加上古代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南方的蔗糖很难在北方普及,所以南方人善于用糖。

  • “南甜北咸,得病根源”两种饮食方式都不健康

吃得太“咸”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元凶”,其实“甜”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催化剂。如果保持每天的热量摄入不变,摄入过多的添加糖势必会挤占其他营养物质的占比,导致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不足。

糖分摄入过多,血糖水平会升高,机体首先转变为机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肌肉、肝脏中。久而久之便会刺激血管,导致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风险升高。


警惕食物中的“隐藏糖”


第一种 明显的糖:这类食物是一眼看上去,就让人知道有糖。比如松软可口的小蛋糕、下午三点的奶茶、天热时救命的冰淇淋……越好吃可口的食物里,可能含有的添加剂越多,糖分也就越高。


第二种 伪装的糖:有一些食物,特别是加工食品其实含有糖,但它不会老老实实地表明身份,而是穿上伪装者的外衣。在食品标签上显示的就是“玉米甜味剂、葡萄糖浆、果葡糖浆、果汁、蜜糖、蜂蜜、麦芽糖、麦芽糊精”等等。


第三种 隐藏的糖:这些糖就藏在平日里吃的红烧肉、炒青菜还有大米饭里面。比如馒头、糯米饭等升糖指数就比较高。


03南北饮食第三争——精粗之争

  • 南北菜系究竟有何不同?


  • 不同烹饪方式,到底哪种更健康呢?

油炸:油炸食物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损失并不多,但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维生素容易被氧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鱼、坚果、水果都是不建议采用油炸的。另外,不推荐油脂反复使用。

水煮:水煮的优点脂肪少。而且水温最高就是100 ℃,不至于产生有害的物质,又足以杀灭一些细菌。但是,水煮的过程中有些水溶性维生素也会被带走。如果水煮时间长的话,一些对热敏感的维生素也会损失掉。所以蔬菜推荐快煮。

烧烤:易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这些致癌可能性很高的物质,烧烤要少吃。

炒菜:总体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注意油温不要过高及少放盐。不建议油冒烟了才炒菜,那样温度就过高了。同时很多高风险的食材,比如鸡肉丸、海鲜、贝类,在保证鲜嫩的同时也一定要保证它的中心温度足够。

蒸:比较鼓励,因为它烹调油用得很少,温度也足够的高,可以起到杀菌作用的同时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而且也不存在水溶性营养物质随着汤汁流逝掉的问题。


来源:荆楚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