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佳酿
潮新闻客户端 沈小玲

九狮村被“大树王国”天目山怀抱着,山坡上秀木葱茏。这个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的村庄,处处可见散落的竹林。竹林被做酒留下的糟糠铺满,春天一到,笋就破糠而出。
村里几十户人家做酒为生,房前屋后摆放着酿酒桶,村民用“土法”酿制烧酒。村庄常年弥漫着蒸熟的糯米、荞麦、玉米的气息,裹挟着米酒、果酒、白酒香味。外地人进村,常被“香”倒。
一
春分时节,在天目山脚一户人家,永娇代加工做糯米酒。
炉火烧得正旺。永娇把木柴一根一根伸进炉灶,火光映照下,她的脸通红,似喝过酒一般。锅灶上的炊笼里蒸着糯米,米香从木盖子的缝隙中渗出,钻进整幢房子的角角落落。
永娇起身,走到锅灶旁,深吸了口气,说了声——熟了。丈夫忠杰正在用清澈的天目山泉水淘洗糯米,他放下脸盆,与永娇一起搬下灶上的炊笼,换上另一个装了糯米的炊桶。
揭开炊笼木盖子,雾气升腾起来,柔和的乳白色,饱满的颗粒,扑鼻的香气,一一入眼入心。永娇拿勺子刮了一点糯米,一嚼,香糯,可口,丝丝甜味,满口生津。
“好米好饭做好酒。”永娇笑盈盈地对丈夫说。
开锅的糯米需要冷却,忠杰舀起山泉水淋洒,永娇则去把酒曲方块磨成粉末,搅拌进糯米。
九狮村村民常说,酒曲是酿酒师的“独门武器”。酒曲是粮食发酵的引子,酒曲好坏直接影响做酒的成败。酿酒师都舍得在酒曲上下足功夫。
永娇家的酒曲是她自己做的。说是土法做酒,不像现代企业标准化作业,但永娇手下的酒曲成分比例恒定,一万斤粮食,用七十斤酒曲,七十斤酒曲配四、五斤辣蓼草。
每年七八月,永娇去山谷水边采摘辣蓼草。她把嫩嫩的辣蓼叶捣成泥,和进早稻米粉中,反复磋磨后,做成方块糖果大小,摆放在稻草上,敷上山谷里摘下的松针,放置阴凉处。一天一夜后,小方块上长出丝丝白毛,发酵的菌丝培育出来了。晾干,暴晒,干透,土法酿酒的灵魂——辣蓼草酒曲做成了。
酒曲全部拌匀后,忠杰把糯米盛进酒坛里。糯米发酵后,会渗出汁水,永娇在每坛糯米中间做出一个空洞,而后封上坛口。等上一个月,做酒时再启封。
“坛坛都是好酒噢。”忠杰拉大嗓门,冲永娇说。
夫妻俩做酒像是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

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九狮村,村民在酒窖内整理酿制好的坛装米酒。据CFP。
二
1990年,永娇从隔壁村嫁到九狮村,做酒做了三十多年。她的酿酒手艺是跟父亲学的。
冬季酿酒,庆祝丰收,是天目山一带的习俗。山区的冬日寒冷,温上一壶酒,打进一两个土鸡蛋,一碗美味的大补汤就做成了。过大年,喝口米酒,增点喜气。
小时候,稻谷粮食少,吃白米饭是一种奢侈。不过,山里的泥土适宜种番薯,番薯藤一蔓延就是一片。永娇父亲每年会拿点番薯去做酒。
做酒是门技术活,酒没做好,会变酸,只能当醋烧菜。番薯是山里人家的口粮,用番薯做酒,得郑重其事,对做出好酒没把握的人家便找人帮忙。村里开始请永娇父亲去做酒,永娇和哥哥给父亲打下手,洗洗番薯,递递工具,搬搬木柴。
后来,田地逐渐肥沃。山野上,玉米地、高粱田一垄接一垄。粮食多了,山里人家做酒的需求也旺了。永娇和哥哥学会了做酒曲,学会了做玉米酒、高粱酒、荞麦酒、大麦酒、糯米酒,她给人家做酒,成了少有的女酿酒师。
永娇名如其人,娇小秀气,未语先笑,一笑,脸上就现出红晕,给人柔弱的感觉,跟酿酒师要搬坛坛罐罐,得有大力气,完全不搭调。九狮村一带竹子多,结婚前,忠杰学了一手编竹活,看妻子做酒搬运重物太辛苦,索性歇了竹编,给她搭把手。
永娇的好手艺迎来了好生意,她和丈夫从九狮村做到天目山镇的村庄,再做到昌化镇、於潜镇,口口相传,他们又到隔壁的富阳区、桐庐县村落做酒。
圆锥木桶、火炉、导酒管,忠杰把酿酒桶等做酒装备逐一移上车,永娇搬出了行李,箱子里装着换洗衣服,这次他们外出做酒至少要一周。忠杰发动汽车,往桐庐乡间方向匀速驶去。
永娇和忠杰帮人家做酒,从第一步煮粮开始,摊凉粮食,拌入酒曲,入缸发酵,取出粮食,最终酿出好酒,一个步骤也不落,这就意味着做一次酒,他们至少要上门两次。
秋分起,永娇和忠杰去蒸粮食,让食物发酵。小雪后,他们去各个村庄取出发酵的粮食,开始做酒,直到年底。年夜饭摆上桌,一定让做酒人家喝到土法制作的地道佳酿。
在桐庐乡下小院,忠杰摆上酿酒桶,烧旺火炉。水汽氤氲,香气飘飞,永娇盯着导酒管。剔透的白酒缓缓流出,“滴——答”,酒落进酒缸,“滴答——滴答”,声音逐渐浑厚起来。
“这酒好啊!”被酒香吸引,路过的行人走进院子与主人家攀谈。“你尝尝,这是永娇老师傅做的。”主人家好客地接了一点酒递过去。
“好喝啊,我负责的喂。”永娇笑着搭了话,尾音拉得老长。
上门做酒次数多了,做酒人家常会问永娇,怎么做出好酒?其实永娇自己也说不清楚,几十年土法做酒,靠经验,凭感觉。一看颜色,晓得粮食很地道;手一摸,知道米浸透了;一闻气味,清楚发酵的火候;一沾酒,判断出了酒的优劣。虽说一年四季皆可做酒,不过永娇大多选春天秋季蒸粮,夏季冬日做酒。夏天温度高,蒸熟的粮食容易坏;冬天冷,粮食不易发酵。
三
大畈地17号是永娇一家人住的房子。早些年,永娇在靠近竹林的楼下做酒。几年前,他们在旁边盖了楼,做酒的场所转移到更为宽敞的新房。
一楼摆着十几口大缸,缸里装着荞麦、高粱、玉米等食物,缸口被塑料膜层层裹住。贴近酒缸,会听到咕嘟咕嘟的响声,像煮粥一样,或许薄膜下的食物正在争先恐后地冒泡泡,那是酒曲在酝酿,在发酵,这种奏鸣曲大约要上演一月之余。
跟妻子酿酒多年,如今忠杰水平与永娇相当,有时,小力气的永娇要给他当下手。忠杰看年轻人喜欢水果酒,便琢磨起了水果酒。做水果酒比较费精力,酿个野猕猴桃酒就有诸多讲究。
清澈的山泉水面浮起毛茸茸的细毛,忠杰捞起野猕猴桃,一个挨一个摆放于阴凉处,等待晾干,等待硬邦邦的果子变柔软。
酒坛开始起泡了。忠杰把竹片伸进去,轻轻搅动,让水果发酵匀称。鹅黄色的果肉飘动,黑芝麻翻飞,星星点点散开。过滤残渣,沉淀,再过滤……扑鼻的酒香散发开去,忠杰尝了一口,酸香,微甜,地道的猕猴桃味。终于,一个多月的时光把每一片果肉催化成了酒。
做得兴起,葡萄、李子、莲子,忠杰都拿来做酒。人家提供青梅、桃子、柚子,他就捣腾出青梅酒、桃子酒、柚子酒。没尝过枣子酒的滋味,忠杰买来十几斤枣子,做出了甜蜜的枣子酒。
与卖酒人家广告牌高悬不同,永娇家两幢房子没挂广告牌。有客人来,永娇拿出不同种类的自酿酒,让人尝个遍。客人端着小酒杯,抿一口,评一句,听风刮过秀美的竹林,又赞叹一番。
不管自家做酒,还是外出代人加工酒,都得用力气,赚得是辛苦钱。走出大山的女儿心疼父母不易,辞去在杭州做设计的工作,重回乡村,帮父母卖酒,做起了年轻人喜欢的低度酒。她在米酒瓶上设计了一行字:三代匠心传承,专注纯粮酿造。
年轻力量注入,快到花甲之年的永娇活力倍增。村里人见忠杰夫妇走路带风,不是在家酿酒,就是外出做酒,便问忠杰,打算做酒做到什么时候?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忠杰脱口而出。
做酒,要会尝酒。从小跟父亲学酿酒,永娇能喝二两小酒,空闲时,她常与丈夫小酌一两杯。房前的竹林,空气中的酒味,让人微醺。守着天目青山,守着长流绿水,做出美味佳酿,永娇越品越甜。
作者简介:沈小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钱塘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钱塘区作协主席;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浙江省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作品多次入选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多篇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浙江日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上,并入选《人民日报散文精选》等书籍,被应用于中小学考试阅读题;已出版散文集《运河2500年》《一朵花的神话》《风过小铃》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