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文·宣威羊场荞麦粑粑羊汤锅

荞麦粑粑羊汤锅


荞麦粑粑羊汤锅在云南省宣威东境一带很有名,是突出的地方特色饮食。


说起这饮食的有名,源于岩上(片村名)。岩上地处云贵交界,三县毗邻(宣威、富源、盘县),分属盘县、海岱镇、羊场镇、后所镇管辖。岩上是高寒山区,过去由于科技的落后,广种薄收,农作物适应品种较少,苦荞耐寒性特好,收成颇丰,按当地的方言说,是结的姑巴料特(疑为彝语),每年秋季,漫山遍野的荞花开的十分灿烂,蜂蝶阵阵,云雀高叫,给人们一派美丽景致。

正由于苦荞的收成好,饥荒年月,救了许多人命。五八、九年的时候,由于饥荒,槽子里的人们闹起了情绪,一些有先见之明的生产队长就率先上岩上借粮,以保农户安全度过饥荒。小孩们吃着借来的苦荞做的粑粑,嫌苦,老人们和生产队长就说:“苦荞粑粑冇动边呢!现在嫌苦,以后恐怕苦荞粑粑都吃不上。”

正应了这个预言,岩上的村民见槽子头借粮的越来越多,后来就不敢借了,何况还要支援国家赔款。于是槽子头的人们开始了吃山毛野菜的日子,熬包谷壳淀粉、剥罗汉松树皮掺饭,这时搞到点荞粑粑吃可算最好的了,大人省嘴塞牙让给孩子,也有不知趣的还嚷着叫苦,大人们说:“比吃山毛野菜还苦吗?”由此,“苦荞粑粑冇动边”便在那时传了开来,形成宣威的一个方言。

其实后来,在党的领导下,大兴科技,改革生产,人们日子好过了,住上新楼房,骑着摩托跑,开着小车跑,就是猪也不用像先前杀了必须分一半卖给国家,而是每年养了卖掉两三头,自家还杀两三头,块子菜火腿挂得满墙都是,当年吃不完,隔年的陈火腿就可以生切来吃。

这时候的人们,尽挑好的营养丰富的吃,蔬菜要吃新鲜的,肉要**瘦的,苦荞粑粑就成了岩上的土特产,每每赶集,“荞麦粑粑羊汤锅”成了集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远地人总要买上两碗就着苦荞酒解解馋。苦荞营养丰富,内含多种维生素,是绝佳营养食品,现早已被城里人垂青;岩上山地宽,草肥,山羊成群遍坡,也早已成了发家致富的门路,此地的山羊肉肥壮香浓膻味重,深受人们喜欢。何况,据说苦荞还可治病,山羊肉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及铁等元素,成为现代人绝佳的营养食品。

改革开放后,有人从城里转上一圈回来,就想到了荞圪塔饭苦荞粑粑与羊肉汤锅,那正是城里人千呼万唤的天然营养食品,是食品专家们研究称道的食物,是美味与营养集于一身的大餐。于是这些聪明的餐厅老板们纷纷将荞圪塔饭荞麦粑粑羊肉汤锅统统搬进城里,开起餐厅和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由此,岩上的“荞麦粑粑羊汤锅”也就不胫而走了,现在还有许多老板直接到岩上订购山羊肉和荞面,满足现代人越吃越刁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