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产荞麦的地方为啥有那么多喜欢吃荞面的人???

我的老家在四川崇州。

自我能记事情起,小时后每次进城,都会到早觉街口子上去吃一碗荞面,亦或米凉粉和酸辣粉。到了初中,我去了怀远读书,镇上的桥头也有一家荞面,偶尔我们和同学也会去哪里改善改善口味。

成年以后,我个人比较喜欢喝酒,每当前日“喝麻了”,第二天总会和酒友冒一句“走,整一碗荞面去”。

点了面,说了附加内容,传递了我们多撒芹菜多放花椒面的意愿,让老板先端一碗煮荞麦面的水。自己打了免费的泡菜,便开始剥蒜,我通常是剥三瓣,掐、捏、拍,三招下去便让蒜瓣皮开肉现。


图片内容来自四川省崇州市长城路老字号荞面


等到荞面端上,左手拿着蒜瓣,吃一口面,嚼一口蒜,浓郁的蒜香与麻辣的荞面在舌尖上碰撞,仿佛一场味蕾的狂欢派对,好不畅快!

趁着面条快要吃完,赶紧加入陈醋,在捞一捞碗里的干笋子、芹菜粒的同时,嗦一口酸辣的面汤,感受着其中厚重的麻感。扫荡完毕,端起放凉的面水,一饮而尽。

至此,完成了新一天的满血复活!


额,其实,我今天主要想说的不是讲荞面的美味,荞面的味美需要你端到手里吃到嘴里才感受的到。我今天想解决一个产生许久的疑问,咱们崇州又不产荞麦,为啥那么多崇州人喜欢吃荞面呢?为什么好多地方的荞面都打着崇州荞面的旗号呢?

荞麦,别名:甜荞、乌麦、三角麦等;一年生草本短日性作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亚于麦面。南方亦种,但作粉饵食,乃农家居冬谷也。荞麦最早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种植经验也很丰富。

冷吃做法,凉荞面

很早的时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荞麦故乡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区广泛分布着野生荞麦。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发现了野生荞麦这种植物,并且发现了这种植物还能食用,于是人们就开始尝试着对它进行人工栽培。

在唐朝时期荞麦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了,到了宋朝时期,荞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明清时期,荞麦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荞麦面也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美食。后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荞麦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但是荞麦面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传统美食中的一员。

要说崇州与荞麦的这段缘分,还得从崇州的历史说起

崇州市(原崇庆县)位于四川省岷江中上游川西平原西部,东邻温江、双流,西与大邑相接,南同新津毗连,北与都江堰市相依,西北部与汶川县接壤,东距成都(成温邛高速公路)25公里。


这是在凉山州甘洛县吃到的荞面,风格稍有不同,但依然美味


追踪崇州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咱们崇州人常璩啦,生于西晋末年的常璩,曾经是当时的割据势力成汉的散骑常侍。后来,东晋伐蜀,常璩力主蜀地回归中原文明,而他则在归晋后研究历史,最终写成了《华阳国志》。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因为交通的不便,虽然参与了武王伐纣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巴蜀之地与中原文明的交流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在秦灭巴蜀、修建都江堰之前的历史,向来比较模糊,许多只能从《山海经》等书中找寻。所以,李白在《蜀道难》之中曾写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上世纪90年代,根据在岷江流域以西的川西平原进行的一系列考古活动,在秦汉时期的古江原区域,相继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六座城池。这里的“古江原”大体就是现在的崇州地区。

2012年,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退休干部施权新写过一篇学术研究文章《江原古城与<山海经>》。按照所述,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发源于今汶川地区的禹族文明范畴内,崇州就已经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但这其中大部分为推断或比较研究,明确崇州作为古蜀文明中心及都城的,《华阳国志》是最早期的文献之一。

说到这里,可能看官们就已经明白了,原来咱崇州曾经在古蜀文明中还承载着这么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崇州还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重要的茶叶生产和交易中心之一。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发展过程中,荞麦这个外来作物,经由各地往来的商人传播交流,在崇州这个集散中心。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演变,经过各朝代好吃嘴的不断甄选,最后保留下了我们今天的崇州荞面。这么说来,崇州荞面也算是茶马古道上的美食传奇,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了。

《崇庆县志》上面记载:“荞麦,实三棱而色黑,秋花冬实,有甜苦二种,可作面、饭。”崇州荞麦面的制作方法非常独特,要经过“三烫三揉”的工序,这样做出来的荞麦面才会更加筋道有嚼劲。据不完全统计,崇州市区目前约有12家荞面馆尚在营业。迎接着荞麦爱好者们光临品尝!

辰居路周荞面

三江老字号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