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民风民俗
海安花鼓:“海安花鼓”是海安的文化品牌,在北京***怀仁堂参加过为中央领导献艺的专场演出;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的角逐中,获得过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文化部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评比中,获得过“群星奖”金奖;还和来自五大洲及国内13个省市的60多支歌舞表演方队一起,在北京平安大街上参加过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旅游文化节的盛装行进表演。人们已经把“海安花鼓”和海安这个滨江临海的新兴城市的文化形象紧紧扣连在一起。
海安龙舞:中国龙舞是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的一个庞大的家族,南国北疆,五洲四海,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龙舞艺术活动,其品种名目多达一千有余。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的影响,中国龙舞大致划分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其东北地区的南、北两大派系,在道具造型、阵图变化、动作套路等方面各见特色:南方龙舞多荆楚之韵,精巧且纤丽;北方龙舞有燕赵之风,古朴而刚劲。“海安龙舞”类属中国南方龙舞,但又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南方龙舞中有“同中见异”处,这就是海安龙舞神奇之所在了。
放风筝:清明前后,兴放风筝,相沿成习。海安的风筝花样繁多,儿童最喜爱。曲塘、李堡一带放响风筝颇为壮观。这种风筝上系以葫芦,俗名“九串连”。大的九串连直径约2米,有的上面能装上一百多只哨子,一般在夜里乘风时放飞,经夜露水润湿葫芦口后,便在空中嗡嗡作响,十分引人。各地且有放风筝谢神的习俗,并忌讳风筝堕落人家屋顶上,以为不吉。
种荞麦:海安河东、河南地区栽种水稻相对少些,常有接不上茬儿的零边空地。这些空地立秋之前失去种植大熟庄稼的机会。当地农民大多抓紧霜降前的几十天时间种些荞麦。荞麦“十八天开花,十八天结籽,十八天归家。”意思是说荞麦种下后十八天就开花,十八天开始结籽,再有十八天就可以收获。荞麦喜水怕旱,湿地上也可以播种,叫“跟水跑”;出土几寸高就开花结实,边长边开花,俗称“顶花长”;长到一尺多高时,上边继续开花,下边开花早的三角形的麦粒已灌浆成熟。这时即便遭了霜,也不会颗粒无收。所以民间有“荞麦五十五天归仓”的说法。
庙会:海安人叫庙会为“香期”,城乡盛行。每年举办的庙会众多,时间不一,但大部分都为农闲时节。主要有海安、李堡的城隍庙会和观音庙会,青墩的护国寺庙会,仇湖的白龙庙会,胡集一带的祖师庙会,西乡的土山、奶奶山庙会等,每年数十次。各地商家将农具、苗木、衣服、日用百货、文具、窑货,乃至各种应时食品、儿童玩具等运到集市,设摊供应。庙会上,还常有做把戏的、吹糖人的艺人,前来表演谋生。四周乡民借敬神之际,赶集购物,探亲访友,娱乐消闲,人山人海,气氛十分热闹。通常在庙会上可以发现和买到平时在超市及商店里买不到的一些小物件,比如,蒲草做的床垫和农具。还有部分耍杂的手艺人现场卖艺,引得众多群众围观。每年的庙会,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群众的购物需求,是土特产品交易和村民赶集看热闹场所。21世纪初,中央电视台到海安为“白龙庙会”拍摄过专题片。
茶俗:海安地近黄海,从海安镇向东,吃天水茶者普遍,并以李堡一带最为讲究。天水系用容器专门等接雨水,贮于陶缸中,用其烹茶。海安部分老人至今仍沿习喝天水茶。茶叶则以绿茶为主,夏天还会用藿香、佩兰、薄荷、青竹叶、竹心、芦芽根冲茶,或以凉开水、井水加醋饮服。斟茶习俗以斟七成满为宜,有“茶七酒八”之说。
穿着习俗:民国时期,富有者男性着长衫,出门外加马褂,单、夹、棉、皮依季节转换。一般劳动者多穿对襟布纽短衫,撮腰长裤,出客才穿长衫,质地多为家织土布、夏布。中青年男子冬季一般不穿棉裤,仅在夹裤或单裤外加套裤(没有腰裆,只有裤管护住两腿裤)。妇女一般为右衽大襟短衫,下着裙,裙系于衫内,或穿旗袍。除此,男女皆着一种育裙,为青布制作,前有大口袋,有系绳系于腰间,穿时可将下身前后裹住。这种育裙多为冬天穿,既利防寒保暖,又方便于劳作。讲究的还在育裙上用白线绣花。女子出门一定要穿黑色育裙,长拖至脚。男裙较短。新中国建立后,人们所穿服装随年代而变易,先后时尚穿中山装、黄军装、牛仔裤、茄克衫、西装等,与他地无异;而长衫、马褂、套裤等服饰,则几乎绝迹。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