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荞麦种植面积增加,水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多大?
«——【·认识荞麦·】——»
荞麦是一种传统的日本作物,富含淀粉、蛋白质、类黄酮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
近日以来日本种植区域的荞麦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改造的稻田中,但在这些田地中,过多的水或水浸很有可能会降低荞麦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在农艺和遗传学上提高荞麦对水浸的耐受性,需要全面了解水浸处理的时机和持续时间,以及对与产量相关的特性影响,水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取决于发育阶段。

不同生长阶段的水浸都会阻碍种子萌发、幼苗出苗、枝条和花朵的发育以及千粒重,尤其是在幼苗出苗阶段对水浸最为脆弱。
通过在农艺上和遗传学上的研究来提高种子出苗率,也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对种子涂覆CaO2来提高种子出苗率。

通过对17个日本当地和培育荞麦品种进行研究,对比幼苗出苗阶段的抗水浸能力的差异。
经过四代的质量选择,终于成功地提高了六个选定品系中的五个的种子出苗率,这些研究为克服荞麦幼苗期的不利水浸影响铺平了道路。

«——【·不同阶段荞麦浸水情况的比较·】——»
他们使用了一种日本常见的荞麦品种进行了实验,在宇都宮大学农业学院的温室中,放置了一些高度为200毫米、直径为167毫米的盆子。
每个盆子底部有一个直径为24毫米的孔,每个盆子里填充了3升的混合物,其中83%是人工土壤,17%是蛭石。

播种前一天,土壤被充分浇水并排水。
在土壤中播种了15粒种子,深度为5毫米,植物被每天浇水,并且对这些样品进行分等级,将每个盆子中的植物稀疏到三株,每个盆子中添加了0.2升土壤以防止倒伏。

为每棵植物都设置了一根杆子用来防止倒伏,一共准备了108个盆子,每个盆子种植三株植物。
当幼苗长到第1片叶、第3片叶或第5片叶时,选择了32个盆子,进行了1、3、6或10天的涝水处理。

在研究中,接受第1片叶、第3片叶和第5片叶期间1、3、6,和10天涝水处理的植物简写为I-1、I-3、I-6和10、II-1、II-3、II-6和10,和III-1、III-3、III-6和10。
在涝水处理中,孔被橡胶塞堵塞,植物被浸没在离土壤表面约20毫米的水中,而还有8个盆子保持排水状态,每天浇水。

处理结束后,将盆子排水,并继续每天浇水,所有的盆子都按完全随机设计排列,天气数据引用最近的气象观测站,距离温室约4.4公里。

在每个盆子中的样品开始进入开花期和成熟期以后,使用了52个盆子,以四个盆子为一组进行以下分析。
在每个阶段,选择了每个盆子中表现,与其他植物生长相似的一棵植物进行收获,使用仪器测量顶部完全展开叶片的SPAD值后,将植物分为主茎、侧枝、叶片和种子。

记录了主茎、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上的节位数以及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的数量,第三侧枝几乎不发达,因此将第三侧枝的节位数、种子数量和重量,以及第三侧枝的数量包括在第二侧枝中。

使用工具获取了主茎、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上,所有种子的数字图像,通过种子颜色确定种子的不育性和成熟度,红色表示不育种子、绿色表示未成熟种子、黑色表示成熟种子。

«——【·不同气温下荞麦对于涝水的反应·】——»
在栽培期间里,大部分日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都比往年的平均值要高得多,首先考察了对产量产生最严重影响的涝水处理时间和持续时间。

在总种子的重量方面,涝水处理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交互作用,虽然II-1的总种子重量在各个处理中最高,但当处理持续时间超过3天时,II的总种子重量与I和III相比急剧下降。

I、II、III和C的平均总种子重量,分别为2.90、2.47、3.73和4.24克/株。
在第3片叶期进行的涝水处理中,结果上最为严重,任何叶期进行的涝水处理,当处理持续时间超过6天时,都显著降低了总种子重量,与对照组相比。

为了阐明产量决定过程,接下来评估了主茎、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上的种子重量,尽管在总种子重量中观察到了下降趋势,但不难看出第一侧枝上的下降更为明显。

主茎、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上的最高和最低种子重量,分别为2.23和0.21克/株、3.18和0.22克/株,以及0.71到0克/株,不论处理方式如何,第一侧枝上的种子重量约占总种子重量的55%。

相比之下,第二侧枝上的种子重量对总种子重量的贡献很小,无论处理方式如何,它们只占总种子重量的约6%。
与主茎和第二侧枝相结合相比,第一侧枝上的种子重量对总种子重量的贡献更大。

在成熟阶段,总结点数和分枝数,也表现出了与总种子重量相同的下降趋势,但是对于第二侧枝而言,结点数和分枝数的下降更为明显,而不是第一侧枝。
第一侧枝上的结点数范围从22.8到49.5个/株,而第二侧枝上的结点数范围从0到62.5个/株。

第一侧枝的数量范围为3.5到6.0个/株,而第二侧枝的数量范围为0到12.8个/株,第二侧枝的发育和第二侧枝上的结点数,并没有对总种子重量的增加做出贡献。
成熟阶段的主茎和第一侧枝上的结点数,以及第一侧枝的数量与全开花阶段相比并没有显著增加,除了I-10。

通过实验能够看出来结点数和分枝数不能很好地解释种子重量,尤其是对于第二侧枝来说,因此还检查了花序簇数和种子数,全开花阶段的花序簇数与总种子重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总种子数与总种子重量的相关性更强。

为了进行详细研究,分别调查了主茎、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上的种子数,并将收获的种子分为三个发育阶段。
与种子重量类似,无论处理如何,第一侧枝上的种子数约占总种子数的一半,处理方式对第一侧枝上的种子数的影响更为明显。

主茎、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上的最高和最低种子数,分别为84和18个/株、145和26个/株,以及63和0个/株,另一方面,无论处理如何,主茎上成熟种子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

主茎、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上的最高和最低成熟种子比例,分别为89和36%、73和23%以及38和0%,大多数处理中,第二侧枝上的不育种子比例高于主茎,和第一侧枝上的不育种子比例。

从这些这些结果不难看出,与主茎或第二侧枝相比,第一侧枝对增加营养器官的能力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在全开花阶段和成熟阶段,植株的生物量除了I-3和10之外几乎相似,I-3和10的植株在成熟阶段恢复了生长。

全开花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最高和最低植株生物量,分别为13.1和0.8克/株,12.3和1.6克/株。
全开花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植株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种子重量和成熟阶段的植株生物量,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尽管第二侧枝在成熟阶段有所发育,但不同生长阶段的水浸对的重量从全开花阶段到成熟阶段有所减少。
为了阐明决定营养生长特征的因素,评估了叶片特征,全开花阶段的植株生物量,与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NAR)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I-10处理的叶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在II和III处理中,当处理持续时间超过6天时,叶面积显著降低,这种下降趋势在单个叶片面积上并未观察到。

在叶片数上观察到,净光合速率随着处理开始的早期,和处理持续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各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涝水对于荞麦产量的影响·】——»
产量和生长最有害的淹水处理的时间和持续时间,无论在哪个阶段进行处理,当处理持续时间超过6天时,产量和生长都显著降低。
在第三叶期进行的淹水处理相对于其他阶段对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最为严重。

在这个阶段,植株开始形成花蕾,在荞麦样品中,幼苗期和开花期的植株对水浸最为敏感,确定了这时期的荞麦植株是对水浸的最有害阶段,并观察到了从茎伸长到开花期间最高的产量减少。

无论对于哪种荞麦品种或生态型,主茎的伸长都会在开花期开始时,增加并达到峰值,与小麦和大麦类似。
结果表明:荞麦植株对水浸的关键阶段,是从营养生长期过渡到繁殖期。

在相同持续时间下,将植株暴露在过度土壤湿度处理或淹水处理中,包括第一叶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同时也证明:过度土壤湿度处理开始得越早,处理持续时间越长,产量降低得越多。

这与研究的观察结果相似,在淹水处理下,I-1和3处理的产量不到对照组的一半,而所有的I-6和10处理都枯萎死亡。
这些发现与结果不同,在实验中,当幼苗长出第一片叶时,在盆栽中加入土壤以防止倒伏。

如果在花蕾出现阶段高于2厘米的土垄,可以改善在开花期连续水浸2天的植物的生长,加入土壤可能在研究中改善了生长。

这意味着在花蕾出现阶段之前,进行土垄处理可能对改善水浸植物的生长起到积极作用,这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阐明产量决定过程,因过度土壤湿度和淹水处理导致的产量减少,是由于枝上种子数量的减少,但他们没有单独考察第一枝和第二枝。

研究显示,无论处理如何,水浸处理导致的第一枝上的种子重量减少最多,约占总种子重量的55%。
种子数量也呈现同样的减少趋势,相比之下,虽然第二枝上的种子数量也受到处理的影响减少,但它只占总种子数量的23%以下,大多数处理中,第二枝上的不孕种子比主茎和第一枝上的不孕种子的比例更高。

这些结果表明:决定水浸处理导致的产量减少的是第一枝上的成熟种子数量,而不是第二枝上的种子数量。
因过度土壤湿度和淹水处理导致的产量减少,是由枝上花朵数量的减少导致的。

研究还显示了花序数量和总种子数量的相同减少趋势,从完全开花阶段到成熟阶段,主茎和第一枝的节位数,以及成熟阶段的第一枝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这表明主茎和第一枝的发育将在完全开花阶段结束。

夏季生态型品种的主茎、第一枝的伸长,以及花的发育在开花后约2周完成,通过所用品种相同的品种施用氮肥,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后期成熟阶段的高净光合速率,高净光合速率对产量增加贡献不大。

在完全开花阶段之前,植株的产量决定因子已经确定,后期成熟阶段的高源能力对产量增加的作用不大,完全开花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枝干重量几乎相同,尽管从完全开花阶段到成熟阶段,茎和叶的重量有所减少。

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高氮处理外,从后期开花阶段开始,植株的茎干重不再增加,并且显示与研究相同的干物质分配模式,植物将约80%的干物质分配给茎,在早期成熟阶段再分配给种子。

茎部的碳转运将有助于种子重量的形成,开始开花时茎的源库容量较高,完全开花阶段种子的源库容量较高,未来应该对茎部向种子的碳分配进行研究。

«——【·结论·】——»
研究的目标是确定在营养生长期进行淹水处理,对产量影响最严重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并阐明产量决定过程,关键时机发生在从营养生长期过渡到繁殖期的阶段,关键持续时间超过6天。

还发现了,通过保持叶片数量和净光合速率,并在完全开花阶段实现第一枝上的花朵的发育,可以保证产量,这些发现有助于在幼苗阶段之后开发筛选方法,可以确定与水浸耐受性相关的基因位点。

«——【·参考文献·】——»
1.de San Celedonio, R. P., Abeledo, L. G., & Miralles, D. J. (2014). Identifying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waterlogging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wheat and barley. Plant and Soil, 378, 265–277.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2.Giménez-Bastida, J. A., & Zielinski, H. (2015). Buckwheat as a functional food and its effects on healt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3, 7896–7913. [Crossref], [PubMed],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3.Jones, H. G. (2004). Application of thermal imaging and infrared sensing in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physiology. Advances in Botanical Research, 41, 107–163.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4.Kawamura, Y., Sugimoto, H., Murata, M., & Tanaka, F. (2006). Reduction of excess moisture injury in buckwheat by ridging. Shikoku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43, 76–77. Japanese with English title. [Google Scholar]
5.Kudo, T., & Sone, C. (2016). Effects of the temperature on the germination of common buckwheat under submerged condition. Abstract of the 243rd Meeting of CSSJ. Japanese with English title. doi:10.14829/jcsproc.243.0_177. [Crossref], [Google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