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麦”西北“玉麦”东北“铃铛麦”四川“举”其实说谁?
《本草纲目》中提到:“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燕麦。”

《不同类型裸燕麦品种的**播期探讨》一文称,燕麦既是粮食作物,又是优质的饲料和饲草作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纤维素等,是世界公认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最高的禾谷类作物。我国是裸燕麦的主产国,其栽培历史悠久,遍布全国各高寒山区、高原和北部寒冷地带。
可见,燕麦与寒凉之地有着天然之缘。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燕麦由山西传入内蒙古,逐步普及到我国北方的丘陵山区。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一书中提到,呼和浩特地区(含阴山南北),裸燕麦的栽培历史有1100年左右。日本学者中尾学士在《莜麦文化圈》一文中认为,内蒙古山岳地带的原始居民曾广泛栽植莜麦,莜麦是中国太古时期的农作物。茹考夫斯基在《育种的世界植物基因资源》中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是莜麦的发源地之“初生基因中心”。

莜麦,禾本科植物,植物学上称燕麦。燕麦是世界八大粮食作物之一,根据播种期早晚分为夏征麦和秋蔽麦,按其遗传特性分为皮燕麦和裸燕麦。我国的燕麦类型主要为裸燕麦。华北称之为“油麦”,西北称之为“玉麦”,东北称之为“铃铛麦”,还有的地方叫野麦子,四川凉山彝族叫“举”,莜面即裸燕麦粉。燕麦在古代的叫法更多,据《中国农业遗产选集》记载,有八种其他名称,春秋时斯已经有此作物。
燕麦,《尔雅·释草》《穆天子传》《黄帝内经》,直至《史记》《唐本草》《庶物异名疏》,对其均有记载。除了“油麦”“裸燕麦”“玉麦”“苏鲁”等名称外,燕麦在《穆天子传》中被称为“焚麦”,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迦师”,在《广志》中被称“折草”,在《稗海博志》中被称为“燕麦”,在《史记》中被称为“斯”,在《唐本草》中被称为“麦”,等等,名称之多,说明莜麦生产在我国历史久远。据《山西省志》载,莜麦最少有2500年的历史(在内蒙古有关资料记载是3000年),最早可能起源于华北的高寒地区,后来逐渐成为北部高寒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从唐代始,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被引种到俄罗斯、智利、美国等国家。

据《中国燕麦产业发展——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研究》(苏日娜著)一书介绍,中国是裸燕麦的发源地,种植燕麦的历史有3000多年。裸燕麦,俗称莜麦,起源于我国的华北北部和西部地区,在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就有种植,后来由成吉思汗征战欧洲时传到西方国家。有文字记载:“成吉思汗横跨欧亚大陆,人吃马喂,靠的就是燕麦。”(杨才《关于我国裸燕麦起源、种植史与生态类型区划分的商榷》)公元7世纪,中国人开始栽培裸燕麦。更为有趣的是,《本草纲目》中提到:“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燕麦。”在明代早期的《救荒本草》和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等书籍中也都有关于燕麦的记述。
《话说内蒙古·武川县》一书中提到,1935年,世界权威植物育种学家瓦维洛夫在《世界栽培作物起源八大中心》中指出,“裸燕麦起源于中国”。1960年,斯坦顿在《燕麦与燕麦改良》一书中说“大粒裸燕麦(莜麦)绝对起源中国”。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燕麦由山西传入内蒙古,逐步普及到我国北方的丘陵山区。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一书中提到,呼和浩特地区(含阴山南北)的裸燕麦的栽培历史有1100年左右。日本学者中尾学士在《莜麦文化圈》一文中指出,内蒙古山岳地带的原始居民曾广泛栽植莜麦,“是中国太古时期的农作物”。茹考夫斯基在《育种的世界植物基因资源》中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内蒙古是莜麦发源地之“初生基因中心”。他说:“裸粒类型燕麦是地理特有类型,在中国与蒙古的接壤地带由突变产生。因此,这个发源地可以认为是裸燕麦的‘初生基因中心’。”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对莜麦农家品种及野生种的染色体和同工酶的表型30条酶带鉴定及其迁移率差异进行研究,认为上述结论“有一定的可靠性”。目前,我国燕麦的集中产区是内蒙古阴山南北,河北的坝上、燕山地区以及山西省的太行、吕梁山区。
“燕麦雄起于故乡。”莜麦不但成为一种地标性商品走出武川、走出内蒙古、走向世界,也因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而成为发展特色地域旅游的一项优势资源。
武川县在打造燕麦等绿色食品产业链的过程中,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重点。如何让产业发展更充分,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形成覆盖面更广的全产业链条,这是武川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在破解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武川县的破解路径是产业依托技术创新,向文化纵深延伸。

以农兴工,以工促农,武川县党委、县政府依托莜麦这一传统优势农作物,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农业县踏上了工业化的起点,也让工业的反哺作用凸显出来——从2015年至今,武川县莜麦种植面积从15万亩扩大到了25万亩,其中订单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也从1.5万吨提高到2万吨左右。工业发展带来的不止是规模化效应,还体现在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上。过去,作为粮食加工原料,莜麦的市场价格通常在2元/千克左右,行情的时候能达到2.2元/千克,现在莜麦的收购价格增加到2.8元/千克和3元/千克。价格的上涨让农户们看到了最直接的效益,过去莜麦因产量低,种植效益低的历史也正在改写。
技术发展带来了产品品质的飞跃,文化则赋予了产品更丰富、高端的内涵。武川县以莜麦农耕文化为基础,不断深入挖掘莜麦的文化内涵,推出了以莜麦为主题的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内蒙古·武川燕麦文化节”。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内蒙古·武川燕麦文化节”(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莜面文化节”)便会与城乡百姓和外地的客人见面。莜面制作技艺、莜面美食展览、爬山调、二人台等地方文艺演出,吸引了大量区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品味乡土美食,欣赏田园美景。以莜麦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直接刺激了武川的餐饮、旅游业发展,“莜面的故事”“弓二莜面”“北魏老财”等一批以莜面美食为主的餐饮企业渐渐兴起,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2008年11月,“武川莜面饮食制作技艺”被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被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该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呈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中国第一座燕麦博物馆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落成。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武川县大青山乡二道洼村北,发现一处石器制造场。据考,所制石器为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工具。可见,距今约1万年前本县境内已有人群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