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旗烈士录] 徐汉林生平及事迹,英雄,应该被记住、被缅怀!

徐汉林,乳名祥子,男,汉族,系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哈达区(今荞麦塔拉乡)张家店村人。1925年,生于林西县十间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全家八口人,过着贫寒的生活。

为了生计全家流落到巴林左旗沙子山,因生活所迫又逃荒到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哈达区的凤凰山村和黄家段村。在黄家段村,父亲和两个哥哥给地主做工。年仅8岁的徐汉林给地主放猪。

盛夏的一天,徐汉林赶着猪群打溺,因一口猪崽被老母猪压死在水坑里,地主把他打得死去活来,父亲和两个哥哥也被解雇。为了能活下去,父亲狠狠心把大姐送人了、二姐被打发出家、三姐做了童养媳;逼迫之下大哥和二哥也各自出走;母亲因饥饿交加忧愁,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把10岁的汉林交给了姑姑,外出寻找长子、次子去了,只剩下汉林和表哥给地主张文青做工。

有一年秋天,汉林在给地主扒玉米。张文青的儿子铁牛在玉米堆上玩,不知谁没有注意把玉米棒扔到他身上。他硬说是汉林故意打的他,因而破口大骂。倔强的徐汉林不受辱骂,用玉米秸子打了铁牛,这可惹了大祸。张文青认为这是奴欺主,要立即解雇汉林。

并让汉林给自己赔礼道歉。汉林坚决不从。其姑母只好忍辱去给张文青磕头赔了不是。徐汉林自幼时就养成了坚强、勇敢和富有正义感的性格。盼望美好的生活。

1945年8月,阿鲁科尔沁旗获得解放,温暖了徐汉林这颗倍受摧残的心。村里成立了自卫队,徐汉林当上了基干民兵。

1947年4月,他毅然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参军后,他受到党的培养,阶级觉悟得到了提高,是年10月加入了中国***。在解放东北战争中荣立了一等功,在天津战役中荣立了一大功。

1949年随部队南下进军广西。

1950年9月23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五军四〇〇团在广东灵山县盘古村(今属广西省邕宁县)剿匪战斗。

当时徐汉林是该团六连七班副班长。

盘古村南山地势险要,敌人在山顶修了坚固的工事,三个大碉堡,用围墙连接,构成了一个月牙形阵地。敌人妄想据险长期盘踞。

因此,炸南山碉堡成 为战斗胜利的关键。

9月23日拂晓,战斗打响了。六连的指战员们向敌人发起了猛攻,但在敌 人交叉火力之下冲上去退下来,再冲上去又退下来,与敌人反复冲杀了五次,血战一个多钟头,连长王开来和指导员杨景尧相继牺牲,仍未拿下敌人碉堡。这时,营党委发出紧急号令,要六连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南山阵地。在一排长王森率领下,重新发起进攻。

他们身背炸药包,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敌军阵地冲去。排长王森首先不幸牺牲,紧接着又有两名战士倒下了。后来,两个带炸药包的战士也负伤了。

副班长徐汉林愤恨地说:“死也要消灭这股顽敌,为伤亡的同志报仇。”说罢,他从战友手中,夺过炸药包,同班长和几名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终于冲到距离敌人碉堡只有二十米远的头道鹿砦前。

这时,新的困难又出现在他们面前,敌人的火力更加凶猛了,周围又没有 可以利用的地形,进行爆破吧,炸药只剩下一包,炸了鹿砦就炸不了碉堡。

更严重的是炸药的导火索在进攻途中脱落丢失。唯一办法只有用手榴弹代替导火索。可是爆破手是很难躲开险区的。在这紧急关头,徐汉林断定,只有炸毁碉堡才能完成任务,才能挽救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同志们。为了减少伤亡,夺得战斗的胜利,他对班长说:“班长,你们掩护,我去爆破”。“你去找绳子!”班长说。“拿绳子不赶趟了!”徐汉林斩钉截铁地回答班长:“我死没关系,完成任务第一,同志们要紧!”。

他迅速把两颗手榴弹当作导火索塞进炸药包,拧开盖,跃身抱起三十斤重的炸药包,象一支离弦的箭,避开敌人的射击,冲过两道鹿砦,闪电般的到了敌人碉堡前。只经过几秒种的时间,徐汉林就拉响了引爆,只听轰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人的碉堡开了花,残砖碎石和两挺机关枪腾空而起,二十多个匪徒全部被炸死。

霎时间,我后续部队迅速占领了敌人阵地,红旗插上了南山顶。只用了半个钟头,消灭了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救国军”十九师七十四团的三百余守敌,无一漏网。徐汉林以身殉国,换取了全歼匪特的胜利,是年25岁。

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模范党员,追记三大功;中南军区首长,通令全军嘉奖徐汉林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典型”,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董存瑞和粱士英式的英雄徐汉林烈士”,并将徐汉林所在的班,命名为“汉林班”。

中南军区《战士报》、《铁拳报》、《广西日报》以及《内蒙古日报》等报刊都介绍了徐汉林烈士的英雄事迹。当地政府也将他战斗过的盘古村,命名为“汉林村”;村小学命名为“汉林小学”;他曾居住过的蒲庙寓裕街被命名为“汉林街”并修建了汉林亭,汉林墓。拉乡张家店村命名为“汉林村”,旗所在地天山镇西桥至东桥一条街,命名为“汉林路”。

汉林碑立在汉林路的尽头东山上。碑上写着由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徐汉林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徐汉林,永远活在阿鲁科尔沁草原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