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到底多会做面
山西是中国的面食大省。说起山西的面,无人不晓。
晋城市沁水县下川遗址出土过距今1万多年的石磨盘,可见谷物加工的历史在山西有多么悠久。“石烹法”是人类最早做熟食物的方法之一,在尧的时代,山西人就在用这个办法来做面饼了。晋南的“石子饼”就是沿用这种古老的制法:把洗净的小石子烧热,再埋入面饼,被滚烫的小石子烤熟的面饼两面凹凹凸凸,面香扑鼻。《史记·李斯列传》说帝尧“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大意是说尧穿着简朴,冬天鹿皮袄夏天麻布衣,吃得也简单,就是粗谷饼子和豆叶汤,也从侧面印证了山西人食俗的雏形。
唐朝时,山西人流行的食谱有黄粱饭、麦饭、馄饨、饺子、面条、馓子、花卷以及烧饼、枣饼、芝麻饼等,用现在的话说,已然是碳水的天下。晋南方言把面条从锅里捞出叫“漉出”,这个词在唐代一些食疗菜谱中频频出现。
元明清以来,山西食俗风格大体形成,晋商崛起,山西面食文化又随着商帮的足迹传播开来。《清稗类钞》载:“京师大贾多晋人。”比如北京现在的“六必居”酱园和“都一处”烧卖馆,都是明清从山西出来的商号。
传统养生学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聪明的山西人用五谷变幻出了多般面食,既营养均衡,又独具匠心。要给山西花样繁多的面食分类,是个不小的挑战。不妨从最简单的维度——面的长度入手,做一个粗略划分。
短短的面
即使不揉面、不擀面,也可以做出好吃的面食。

红面糊糊
土豆擦擦。土豆擦成丝,面粉少量多次拌匀在土豆表面,蒸熟起锅,加盐、韭菜花、辣椒粉等食用。拨烂子和土豆擦擦类似,只是将擦丝的土豆换成了蔬菜。荞面碗托也不需揉面和擀面,往荞麦面粉里逐次加入凉水,用筷子搅成可流动的面糊,舀入小碟分装蒸熟挖出即可。加高粱面粉做成的红面糊糊与碗托类似,做的时候在锅中边加热边搅动,直到做出黏度适中的熟面糊,挑取小块蘸调料食用。
如果愿意揉面,能做的面食种类就多了。比如莜面鱼鱼,先揉好面团,揉出塔状,从“塔尖“揪下小小一坨面,双掌合力搓几下,搓成中间宽两头尖的梭形面鱼。如果将从“塔尖”揪下的面放在石板上,用手掌后部往前推压成薄片,再卷到食指上,竖直放入蒸笼蒸熟,就是栲栳栳了。

剪刀面
山西人做面还会借助一些独特的工具。比如抿尖,将揉好的面团放到抿床上,用抿锄抿压后,透过床底圆孔变成面尖掉入下面的锅里。剪刀也可做面,先将面团分成小块,揉成馒头状,再搓成圆锥形,拿剪刀沿圆锥侧面边转动边剪。
只用手也可以给面定型。最随意莫过于掐疙瘩,面团准备好后用手揪下一片片面块,丢进沸水锅煮熟。还有猫耳朵,先揪面坨搓成长条,然后从长条上揪下小面丁,再用手按出卷曲的猫耳形状。
如果喜欢吃大面片,则需要擀面杖来帮忙。面团揉好后,用擀面杖擀成约0.5厘米厚的面皮,切成宽条,一手拿面条,另一手从末端揪面。揪出的面皮大小均匀、薄厚一致,就是家常又美味的揪面片了。
不长不短的面
在山西,要称得上会做面,必须会熟练使用擀面杖。用擀面杖把面皮擀得薄薄的,对折后切成长面条,这是山西人日常做面的基本功。
刀削面可算是山西面食的代表了。削面刀是一种特制的金属片,削面师傅全凭手感控制面片大小薄厚,削出的面条连续不断抛进沸水锅中,如银鱼入水,翻身起浪。

剔拨股
剔尖与刀削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富有弹性的竹筷子来“剔”出压覆在盘子里的面团,剔出的面条偏短,中间圆两头尖,形似小鱼,所以又叫“拨鱼”。还有一种“剔拨股”,将面糊抹在剔盘上后,用铁筷子蘸热水,从剔盘的前端压剔面条。与剔尖相比,剔拨股的面条更长,吃起来筋道有嚼劲。
若不想擀面,也没有工具,想要做出有点儿长度的面,可以尝试“握溜溜”。将小麦面加杂粮面混合成较软的面团,手握软面于沸水锅上方,将手匀速攥紧,形状不规则的面条自会从指缝中流出。
长长的面

关公扯面
山西的拉面也相当不错,比如榆次拉面,又细又长,口感筋道。碛口一带还流行做家常小拉面,将擀好的面切成条,每四条分一组,拉长后把右手的面条放到左手中,同时右手再勾住另一端,四根面条就变成了八根,拉到够细就可下锅。运城关公扯面则做法豪迈,面团分成小面坨后搓成圆柱,略微擀开成宽面皮后即用双手拉抻,拉好后迅速从面片中部撕开,一撕到底,撕扯出宽窄不一的面条。
太原一带流行“一根面”,即从头到尾为一根完整面条。“一根面”做法需要专业技术。面条搓长后要由内而外盘成圈,浸放在油盆里,有了油就可以滑溜不黏手。盘完面条,最后一步才最考验厨师的技艺:做面师傅需要从油盘里拿起面条,一边再次拉长,一边甩入一旁的沸水锅中煮熟,全程面都不能断。
并州新闻 汉 声(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