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农事农俗 35:想吃官尝了吗?三伏荞麦种起来!

想吃官尝了

每次到武乡或襄垣县出差,爱人总是叮嘱要买一些官尝回来。襄垣西营的官尝在长治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存在,或凉拌,或爆炒,无论怎么吃,都是一种馋着味蕾的人间美味。

官尝是长治市襄垣、武乡、沁县、沁源一带民间的夏令小吃,清凉透心,老少皆宜。官尝制作过程也很简单,荞麦面舀入盆中,加少量食盐,搅成稠糊状,分盛数碟,上笼篜数十分钟即可成型。蒸好后晾凉扣出备用,食用时用小刀切片,放入盘内、浇上卤汁,口感浓郁;也可以切条,配以绿豆芽、青红椒,下锅爆炒,筋道爽滑,久吃不腻。

“官尝”这个名字据说是起源于一个民间故事。宋元时期有位礼部尚书名叫李执中,他是襄垣县人氏。有一年他奉旨回乡,来到襄垣县西营村,见有摊贩在卖一种"黑皮麦团",就买了两碗充饥解渴,食后连声称赞好吃。小摊贩知道了他的身份后,次日为了炫耀,就在摊前竖起了一块很大的招牌,上写“官尝”,意为当官的尝过了。后来四邻八乡小摊贩们为了打品牌多赚钱,也都把"黑皮麦团"改称"官尝",一直流传至今 。

官尝是用荞麦面制作得来,荞麦盛产于晋西北、内蒙古一带。据史书记载,盛唐时期,我国从西域引进栽种,不过据考古发现,似乎全国各地都有荞麦种植的历史,甚至时间更早。荞麦在长治地区的襄垣、武乡和沁县、沁源等县也有广泛种植,而且本地收获的荞麦粒大,皮薄,粉白,制成的食品,抗寒耐饥,营养丰富。

荞麦还能壮体益寿,防病治病。据研究表明,荞麦不仅营养全面,而且富含生物类黄酮、多肤、糖醇和D-手性肌醇等高活性药用成分,具有降糖、降脂、降胆固醇、抗氧化、抗衰老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荞麦生长周期短,喜凉爽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干旱、大风,畏霜冻,喜日照,需水较多,比较适合在北方无霜期短的一些地方种植。一般在立秋前后,最热的三伏天气种植。农谚还说: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荞麦适应性较强,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高。在贫瘠的土壤里能长,在新开的荒地里能长,在那些坡地、洼地、滩地也能长。就是这种特性,让人们喜欢。一般好地都在春天就种上了大秋作物,只剩些边角小地顾不得种,才留到现在,正好补个缺,种些荞麦。播种方式随意,条播、点播、撒播,怎么合适怎么来,有条件了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也行,效率更高。

不管你把它撤到哪块地里,只要是属于它的季节,只要有土有肥有水,它就能落地生根,就能长出粮食。荞麦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生长速度快,所以对肥力的要求较高,是需要施较多肥的作物。

以前有偏见说荞麦产量低,现在想来,其实主要原因是没肥。整体来说,荞麦对钾肥的需求最大,其次是磷肥和氨肥,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力及肥料种类的侧重也不同,施肥时要根据具体的生产阶段按需施肥,以保证生长所需的充足营养 。

不能说荞麦是最后种植的,就像没人待见的孩子,有人生没人养,该有的田间管理一定不能少。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你不给它除草、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它就不给你产量,让你白忙活一场,何苦来哉。

种植时要开展有效的保苗措施,遇旱,该镇压就镇压,保证土壤密实,以利底墒与种子亲密接触;遇雨,要防止地面板结,小苗顶不透,出不来,该耙地就耙地,不能嫌费事。

中耕要锄地,一为除草,清除杂草减少营养被杂草抢去,更主要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蓄水保墒,提高地温,能促进荞麦苗快速生长。所以不能懒省事,以为除草剂一打,没杂草就万事大吉了。

荞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开花灌浆期尤其重要,要保证在这一时期多浇灌,不能缺水;荞麦是两性花,异花授粉植物,如果荞麦开花季节,此时恰好有放蜜蜂人经过,能在每亩地放几箱蜂,那真是天助我也。荞麦花遇到蜜蜂,蜜蜂可采到蜜,荞麦之间传粉自然完成,两美其美。

荞麦矮珠,多穗多花,花成白色,红蕊,麦粒如心型。节已深秋,树上叶子一片一片无风自落,田野里百谷凋零,却不想此时荞麦花开正艳,或雪白雪白,或粉红浅红,仿佛一片人间奇景。荞麦花凋而不零,枯而不落,青果顶花生长,颗颗麦粒似心,如滴滴泪落。

荞麦花开了,天涯游子思乡也泪落。想起那一大片一大片雪白嫣红,一小片一小片黑皮麦团,想起那美味官尝,想起那涩涩的麦香……

平凡日子里,一碗爆炒荞麦面官尝中热气腾腾的乡愁,弥漫在了氤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