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这里是中国西南部腹心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山与山白云相连,坝与坝绿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彝族人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每年立秋前后,便是大凉山荞麦成熟的季节了,漫山遍野麦香飘飘,涌动的麦浪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黄的殷实,富贵,篷勃;黄的翻江倒海,惊心动魄,金光灿灿。在彝人眼里,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激动人心的季节。
从西昌出发,沿S307省道向大凉山进发,行至凉山腹地昭觉县的洒拉地坡乡二担五村一带,立刻被漫山遍野的荞麦景色所惊呆。四周的山丘各式各样,蓝天、白云、金色的荞麦地夹杂着挖收土豆后的黄土地重重叠叠消失在天边,秋收的彝人们三三两两分布在不同颜色的地块上,堆积在身后的圆锥体荞堆密密麻麻,很是气派,地埂边点缀着一匹或两匹不同颜色的驮运马,人们有的割、有的打、有的筛、有的运,放眼望去,他们就像在天宫上作业,不管你怎么看都是一幅天然景致绝佳的油画。
每年七到九月是大凉山彝人收割苦荞的农忙时节,田地里肥肥的荞麦穗逐渐饱胀起来,宛若分娩前的孕妇,充实而丰盈。放眼望去,那连成一片的金黄给整个大地涂上了一层富庶与华贵。金黄色的荞麦地和收割荞麦的彝人形成了一道大凉山特有的风景线。 好年景啊!年景好,空气都是甜丝丝的,田间地头,能听得见开心的笑声;顺着风,还能闻得见汗水的咸味;从身边走过,亦能感觉到躯体的阵阵热浪。我走到一片荞麦地畔,放眼望去:绵绵长长、黄褐色、带有斑斑黑点的荞麦田,一浪接一浪,在秋风中滚滚而来。麦浪的尽头,是几个弓着身子的收割人,还有一个背着孩子在捆荞麦的妇女。就象潮水来时,挑起浪花的船夫,几个身子的起伏,镰刀在阳光下闪亮着,几条弧线划过后,几重麦浪就乖乖地躺在脚下。
看着彝家大哥一家人奋战在荞麦地里,时间过得可真快,不觉已是十点多钟日上顶头,一家人坐在地边稍事休息后,就准备开始打荞麦。大哥自我介绍叫海来哈古,话题也自然离不开彝家人和荞麦的故事:“收荞的时间比较讲究,割荞必须在晴天的10点钟之内,超过了10点你一割就落荞粒,若是雨天割收,荞堆就会发芽。割荞人必须两三点钟起床,备着干粮,在月光下摸着割,现在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家家都备有矿灯,方便多了。打荞就要在10点以后,让太阳把荞堆晒干,打起来省力,这样打收起来的荞籽存放多少年都不会变质和生虫。收荞的时间不能拖延,超过了收割时间就落荞籽,荞杆断倒,影响收成。”原来,收荞麦和打荞麦还有这么多讲究,我听了不住地点头。
不大一会,彝家大哥铺开一张白色的大编织袋,叫妻子抱一把前几天割下的苦荞放在上面,他用一根木棍轻轻击打了一下,“哗——”一声,荞粒奔落在编织袋上,那轻松的动作和哗然的声音是那样的和谐、悠然,我也想试一把,却把荞粒打飞出了编织袋,大哥诙谐地说:“这不是打铁,这么打明年的种子都剩不下几粒了,打荞就要把好力度,把好击打的部位。”说着,大哥和儿子开始挥舞起木叉击打一捆捆的荞麦,只见他们配合默契地轮番挑起荞麦捆,三下两下,一捆麦子的荞籽就落了下来,大哥叉起打过的麦捆顺势有力地挑向一旁。不一会,一大垛荞麦捆就打完了,编织袋上也落下了一大堆荞籽,只是混杂着不少的荞叶和碎荞杆,女人们双手把荞籽捧进筛子站起身来筛,在几个人的合作下,碎荞杆留在筛里,荞叶顺风飘去,荞籽落在编织袋上。打完荞麦,彝家大哥一家人把干净的荞籽装进口袋里,一袋袋地背到地边上的三轮车上。苦荞是大凉山彝人的物质食粮,也是大凉山彝人的精神食粮。抬头向上,我极目长天,金色的大地让我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凉山人坚韧,乐观,满足,充实,纯净,简单,但愿眼前丰收的土地,让他们永远活美好的希望中。
攻略:
交通:西昌是在大凉山一带旅行的交通枢纽。西昌客运站(三岔口东路)有班车往返美姑、布拖、昭觉、雷波、金阳等地,班次很多。自驾西昌到昭觉沿S307省道100公里即到县城。
住宿:西昌住宿条件好,有各类宾馆,昭觉及各县城也有几家宾馆,沿路住宿不好解决。
特产:彝族服饰、银饰、彝族漆器等。
美食:彝族美食砣砣肉、砣砣鸡、酸菜汤等。
注意:民族地区要尊重民族民族习俗。
来源:影子之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