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首长"在村民家连吃三碗面,29年后才知吃面人是毛主席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英勇红军。

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对于红军来说,这也是革命事业从受到挫败到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的英明指挥终于走上了最为关键的位置,在他的领导下,红军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保障了有生力量。

长征过程中,雪山草地等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时时刻刻都是挑战,衣衫单薄的红军面对凶狠的大自然,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走了出来。

路是被迫走的,但战士们都是普通人,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吃成为了一个重要难题。

根据周总理的警卫员回忆,在当时的行军过程中,除了李德有专门的炊事员,其他干部和普通士兵吃得完全是一样的。

食物完全要靠自给自足,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俨然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饥饿无法打败长征的决心

当年,杨成武上将的红四团主要负责去附近的地里挖野菜,结果找着找着,发现了树荫下面竟然有一大片蘑菇,红军战士们喜出望外,赶紧挖了煮着吃,可没曾想到,不少战士吃了这种蘑菇后,很快便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

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才发现这些蘑菇有毒,不能食用,可当时战士们实在是太饿了,没有力气去辨别这些。

后来,郭林祥上将也回忆说,当年走出草地之前,大家的干粮早都吃完了,前面的部队杀了一头牦牛,留下了一块皮,他实在是太饿了,便把毛拿火烧掉,又烤了吃,结果牛皮实在太硬,烤的半生不熟的,就靠这个坚持了整整一天。

郭林祥

对于这些困难,可能听老一辈人说过,红军当年吃过树皮、野菜和皮带。

要知道,当年几万人的部队从草地上经过,野菜很快就会被挖空,这个时候,就连野菜都变成了“奢侈品”,打头的部队可能还能发现不少野菜填饱肚子,到后面部队经过的时候,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就连树皮几乎都被啃光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难想象当时的困境,而革命先贤们确实经历过这一切,所以毛主席等领导人一生都很排斥山珍海味,因为他们知道革命的道路到底是怎么走出来的。

吴起镇会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会师,毛主席更是写下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叹诗句。

在吴起县附近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张湾子村。现在这个村不出名,当年却发生了一件历史大事:当年中央红军经过万里长征,转战陕北地区,天色已晚,所以主力部队并没有马上进入吴起镇,而是选择在这个村子安营扎寨。

这时候张廷杰有点不好意思了,虽然不知道是什么首长,既然住到了自己的窑洞中,怎么能让人家吃个半饱呢?于是赶紧又做了一碗。

如今,张廷杰老人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张瑞生还记得父亲告诉他的这一段历史。

1935年10月下旬的一天,有几名头戴八角帽的战士走到了窑洞的院子中,看到了张廷杰正在院内忙活,便询问能否让他们的首长在这个窑洞住上一晚,张廷杰想都没多想,马上同意了下来。

随后,他连忙把自己大儿子的窑洞腾了出来。

毛主席等人就这么住了进去,结果没一会功夫,这位首长的警卫员又找来了,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老乡,能不能再跟您商量一件事。”

张廷杰点了点头,看看这位首长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帮忙的,他觉得,这些力所能及的自己好帮,这样尊重的语气,如果是什么大忙的话,自己还真不一定能够帮得上。

可没想到,警卫员接下来说的却是:“首长现在有点饿,看能不能吃上一顿饭。”

张廷杰一听,这哪算事啊?于是连忙把自己的老伴叫来,拿出之前中秋时候保存下来的羊肉臊子,做了一碗香喷喷的羊肉剁荞面,端了过去。

可过了一会功夫,警卫员端着空碗来了,张廷杰还以为是吃完了,准备要洗碗,警卫却说:“老乡,还有没有了,首长还想吃一碗。”

这时候张廷杰有点不好意思了,虽然不知道是什么首长,既然住到了自己的窑洞中,怎么能让人家吃个半饱呢?于是赶紧又做了一碗。

就这样,这位首长在这里前前后后吃了三大碗面。吃完后,首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非常高兴的对张廷杰说:“长征一年了,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

根据张廷杰的描述,那会几个首长凑在一起,自己拿去了清油灯,几人便召开了一场会议,但是会议说了什么自己是不知道的,第二天,队伍有序离开,并再次向这位老乡表示了感谢。

那会,张廷杰还是不知道来的这位首长究竟是谁。

红军的优良作风,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吴起镇的其他村民也陆陆续续看到了红军的队伍,张宪杰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回忆说,当时来了一支红军队伍在此处借住,张宪杰看到红军战士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已经进入了深秋时节,西北的气温降的很快,战士们大多穿着草鞋,有些甚至连鞋子都没有,光着脚在地上走。

他十分不忍心,只可惜自己家中也比较贫困,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帮助红军。

在朴实的百姓眼里,他们也都是些穷苦人家的孩子。

当时,张宪杰借给红军一个盆和一口缸,给他们做饭用,而且张宪杰有过喂马的经验,红军战士还委托他帮忙喂了一天的马,在部队出发的时候,为了表示感谢,有位干部还拿出了一副军用马鞍送给了他。

根据张家事后回忆说,这副马鞍非常结实,军用的和民用的就是有着根本区别,现在这副马鞍依旧保留在张家,也是一段温暖人心的回忆。

这么多老乡都和红军打了交道,即使他们在此处停留的时间非常短,做的事情也很温暖人心,当地百姓都觉得,这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

做了三碗面的张家都快忘记这件事了,后代们也只是听自己的父亲讲过,当时有一位红军的首长在家中吃了三碗面,还在窑洞内开了一场会,其他的内容就不太清楚了。

可没想到,二十九年后,一位警卫员再次来访,看看当年吃荞麦面的地方,张家人才猛然想起了这件事,根据这位警卫员的描述,张家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当年吃了三大碗面的首长,竟然是如今的毛主席。

如今,还有记者时不时的来到张湾子村毛主席旧居面前,张廷杰的后人张瑞生还详细的跟记者讲述了当年毛主席吃面的故事以及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看着那个窑洞,现在还摆放着清油灯和一张小方桌,似乎仍然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而当年窑洞里的那场会议,竟是政治局会议。

其实,按照真实的历史情况,在那个年代,老百姓也不太了解中国的各支军队到底谁跟谁在打,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部队,老百姓的本能就是躲,所以当初不少百姓看到一大批人来了以后,也搞不清楚他们是做什么的,干脆都躲到山上去了。

还好,红军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大家刚从雪山草地中出来,又打了这么多场硬仗,一个个都饿得不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人的本能都该被激发出来,可红军依旧保持着本色。

后来百姓渐渐打消了顾虑,重新望着这些面露疲惫的年轻人,主动打开了院门让他们进来休息,可他们都不愿进到百姓的家中,仅仅在院中自己挑水做饭,用了百姓的东西,都会给予相应的报酬,有的时候是银元,有的时候是其他物件。

当年徐特立同志跳水救人的故事,现在还在当地百姓中流传。

而且,当初红军将吴起镇作为落脚点也纯属偶然,上万里的长征路,走到哪里都要经过严格的思考,战略上,一共有过多次选择,最终还是来到了陕北落脚。

一个意外的发现,中央红军从报纸上得知了阎锡山正在进攻陕北的刘志丹红军,这时他们才恍然发现,原来陕北竟然还有一片根据地,顿时非常高兴,因此毛主席当时还指出:“走,去陕北找刘志丹。”进入了吴起镇后,同时也是宣告了万里长征的胜利。

吴起镇这个原本不知名的小地方,正是由于红军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转变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地理转折点,因此永垂史册。

在长征精神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党中央领导下对于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当,也充分体现了红军的革命风范,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人。

军民的感情在吴起镇迅速升温,大家一开始都没想到,一支饥肠辘辘的部队来了后,竟然还坚持着“自己动手”的原则,百姓们都对他们作出了高度评价。

而且,毛主席在建国后每天都要处理这么多事情,繁重的工作让他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他依然能够记得这位曾经给他煮了三碗面的老乡,还特意让警卫员回去看看近况,这足以证明,毛主席是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