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把手”,为何专门点名这棵草?
2022年入夏至今,气候颇为反常:除“南涝北热”外,多个地区高温“破1951年以来的新纪录”。
置于全球大背景下,这种现状引发人们对气候关注。当然,极端天气的出现只是个案,实际上陕西气候已悄悄发生新变化。今天,我们就从省委书记专门点名的“天然指示器”谈起。
见证:省委书记专门点名
判断经济或者发展趋势,我们往往会用到“风向标”一词。要知道,它原本是用于测定风来向的仪器。
基于此,人们常用具体事物作为“风向标”。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植物就极具代表性——因为它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等极为敏感的植物。从这个角度来看,陕西已悄然再发生新变化。
这里,我们从一个“低调”的新闻谈起。2021年6月9日,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在谈及秦岭现状时表示:
秦岭陕西段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2.95%,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天然指示器”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最近在秦岭海拔2700米以下的区域被首次发现。

太白山发现的独叶草◎NEWS
独叶草,为何是“天然指示器”?
首先,比大熊猫还要早的历史:
一花一叶的独叶草,在武侠小说中是治疗内伤的“神药”。起源至今6700万年,比熊猫和珙桐都早。作为我国特有孑遗植物,它是“国家一级濒危珍稀保护植物”。
第二,需要极苛刻的生长环境:
1914年,首次在云南高山上被发现。对生存环境要求近乎苛刻,生长在海拔2750~3900米间山地冷杉林或杜鹃灌丛下。目前证实,仅分布四川、云南及陕西等。
第三,有独一无二的科研价值:
一花一叶结构,在毛茛科2000多种植物中独一无二。作为一种原始的脉序,对研究被子植物进化意义重大,并反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前的古老植物区系分布情况。

独叶草和荞麦叶大百合分布◎NEWS
因独叶草天然更新能力差,植株数量逐渐减少,自然分布日益缩减,在野外已很难见到。
此次发现的独叶草,分布在红河谷大赖沟海拔2350米处和太白山红桦坪海拔2420米处。这里,生长着秦岭冷杉原始林带,周围是苔藓,湿度比较适宜。这么低的海拔第一次发现,极为罕见。
作为生态环境“天然指示器”,它见证了陕西环境之变。
发现:西安再有新物种
要知道,独叶草发现地位于秦岭北麓范围。从距离上来看,它距离关中平原也就十来公里。
如果说,独叶草距离大家视野比较远。这次,“新物种”出现在西安。
它,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荞麦叶大百合。近日,在西北大学和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科研人员在对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进行野外调查时,在西安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发现。
据统计,该居群大约有50-60株野生个体,在西安首次发现。

“荞麦叶大百合”现身西安◎来源/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荞麦叶大百合”实景◎来源/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一听说“大百合”,大家第一感觉是平日常见的“百合花”。实际上,它属于百合属植物。
通常认为,全球共有三种大百合属植物,分别是:日本大百合,国内已知两种——分别为大百合、荞麦叶大百合。荞麦叶大百合,我国独有物种。
其植株巨大(高约1~1.5米以上),喜欢湿润、冷凉,有一定遮荫环境。土壤要求排水良好,不耐强光直射。主要分布在中国华东、华中地区,主要省份有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和江苏等。
这次发现,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雨线北移”下的西安气候之变。

央视新闻报道“荞麦叶大百合”◎NEWS
根据“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微显示:2022年7月4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忠虎教授带领研究生进行实地调查和详细考证,并和植物分类学者刘培亮博士讨论分析得以确诊。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园林工程师姜洋前期踏查,发现大百合属植物在该区域有两种花期存在明显差异的野生个体。
相关专家和教授表示:“目前,急需对该物种建立必要的保护区进行针对性的原地保护。”
最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4种和4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01种和36类。这其中,独叶草首次在秦岭海拔2700米下发现,荞麦叶大百合首次在西安出现。
时代:从北京物种谈起
尽管“全球变暖”,但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有目共睹。这个趋势下,很多地区“微气候”在改变。
比如,生长南方的尖帽草现身京城。
2021年8月,北京密云区首次发现该植物。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比如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因其特性,只有与南方省份紧密相接的山东偶尔出现。
北京密云区,树木覆盖率达72.5%。草本植物共有150科,尖帽草的发现让其增至151科。那么,为何北京会出现温带的植物?

2021年北京发现“尖帽草”◎NEWS
很多气象数据显示,全球变暖对我国北方影响正在加大,“雨线北移”就是其一。近年来,西北及北方雨水日益丰沛。对北京而言,部分地区具备尖帽草生存条件。
从尖帽草现身北京来看,这不是坏事。这与气候变化有关,更与生态治理相关,比如长江“禁渔十年”。
长江,世界水生生物多样化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但是,过度捕捞和取水使用导致鱼类资源急剧下降,很多濒危物种消失时间节点就在最近20年。
2020年首份《长江生命力报告》显示:长江干流中游鱼类物种数,从过去97种减少了36种,天然渔业捕捞量从过去40多万吨减至今日8万吨,鱼类早期资源量从过去67亿尾减至今日9亿尾。
研究显示,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时间是3~4年。“十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二至三个世代繁衍。今年,是开局之年。

“长江的微笑”江豚已屡屡现身◎NEWS
最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相关调查显示:“随着长江全面禁捕工作的推进落实,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长江生态环境尚存的小型受威胁鱼类种群,有恢复的迹象。”
这个星球,环境在不断演变。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很多变化,只能从研究和书籍中看到。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历史。如今全球大势下,生态环境治理属于“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每人都息息相关。


天气预报中,经常会出现“常年同期”或者“多年平均”。
没错!这标准来自世界气象组织:30年时段气候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能反映当地气候特征。综合各种数据,从2000年开始西安雨量已逐步恢复及增加,至今已整整22年。
西安进度条已走到73%,大概率我们已身处“新气候周期”。在“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地”时代,我们更需了解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