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冬奥会美食“莜面”
12月10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负责人表示,冬奥会正值中国春节期间,为了突出节日氛围和北京特色,冬奥签约酒店准备了北京烤鸭、春卷、元宵等美食。
此外,河北张家口的莜面,北京延庆的豆腐宴都会给大家尝尝鲜。

莜麦
莜面是张家口地区的特产,
莜麦像小麦一样,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但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面,也叫裸燕麦面,又叫莜麦面,这种植物的子实也叫莜麦。
莜面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
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
只是莜面不容易消化(晚餐最好不要多吃),每顿量要少吃。
莜麦的主要产地在坝上。

收获季节的莜麦
以下内容来自长篇历史小说《沽河》:
坝上人有句顺口溜: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饿断腰。意思是说吃了莜面能走四十里路,吃了油糕能走三十里路,吃了荞麦走二十里就累得直不起腰。
坝上盛产莜麦,莜面是莜麦加工成的面粉,做法很特别,过程需要“三生三熟”,也就是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
莜麦粒从莜麦上脱下来是生的不能直接吃,这叫“一生”。
把莜麦粒放进一口大锅里像糖炒栗子一样翻炒,直到变成黄熟微焦闻到香味,这叫“一熟”。把炒熟的莜麦粒磨成莜面粉,又是生的,这叫“二生”。
吃的时候把莜面放面盆里,兑上一半的滚水(开水)再和面,不能用凉水,这叫“二熟”。
和好面以后,把它压成面条一样的莜面饸饹或者搓成小鱼一样的面鱼儿、羊肉卷一样的小卷卷叫窝窝,这又成了“三生”。
接着就放进锅里,锅底添上水猛加柴火猛蒸,等锅里飘出莜面特有的香味时,就是“三熟”了。

莜面做饭很多
莜面吃法很多,因为莜麦炒过,饿急了莜面抓起来或者拿凉水和(和面)也能吃。
据说女人大腿上搓出来的面鱼和窝窝更香,和好面以后稍微凉凉,女人把右腿裤子挽到大腿根,抬起腿脚踩锅台上,用大腿做案板,揪小一块面疙瘩,用手掌在大腿上搓好一个放锅里一个,这样又麻利又快,做出来的莜面香喷喷。
莜麦属于耐寒植物,莜面吃多了不容易消化会引起肠胃不舒服,最好吃点儿酸东西或者喝点儿酸汤。
因此每年都有小商贩用牲口驮着一袋一袋的莜面,到沽河中下游去换回大包小包的杏干,再驮回坝上卖。沽河的杏干又酸又干净,黑里透红、黄里透红成色还好,非常受坝上人欢迎。
这回古玉玺就用马驮了四、五袋杏干过来,准备换几袋莜面回去。
坝上莜面香喷喷好吃,沽河的腌酸菜更爽口。
沽河两岸的人喜欢冬天用大缸腌酸白菜,家家户户深秋时候都会把自家地里不包芯的大白菜,洗干净放进大缸然后添满水,稍微撒上一两把盐,再从沽河里捞一块一、二十斤重的青石头,压在水缸白菜上面。腌出来的酸菜不但不臭、不烂,做出菜来还很酸很爽口。可以跟山药、粉条一起炖着吃,也可以炒着吃。
用莜面捏饺子皮,用酸菜做馅更是绝配,蒸出来的酸菜馅饺子跟鸭蛋、鹅蛋一样大、皮薄馅多又香又顶饿。
莜面、杏干让沽城、霞城与沽河两岸的生活像沽河水一样互生互补。
坝上有三宝“山药、莜面、大皮袄”,是说这里盛产莜面、山药蛋还有羊皮袄,莜面、山药蛋不必说,光说大皮袄。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还是农耕社会,吃、穿是平民百姓活着最基本的需求,这“三宝”让祖祖辈辈多少代人渡过最艰难的生活。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把动物的毛皮剥下来围在腰间挡风御寒。没有加工处理的兽皮僵硬,既不合身又不美观。
坝上草原水草丰富、到处能看到蒙、汉、回族的牧民赶着马群、牛群和羊群。
传说张家口西北的水母宫娘娘庙里,住着以乞讨为生的哥俩。一天两人要回一瓦罐稀粥,拿回庙里准备笼火烤热再吃,不料瓦罐一受热底儿就掉了。大哥怕稀粥糟蹋就解下腰里的羊皮把稀粥包了起来,第二天打开羊皮里面的稀粥已经馊了不能吃,只能倒掉,大哥一看羊皮穿不好了就扔到一边。弟弟心疼哥哥身上没有保暖的,就用小刀把羊皮上的稀粥一点儿、一点儿刮干净,然后用水母宫的清泉水冲洗晒干,谁料羊皮晒干以后洁白、柔软,他们就找裁缝用针线把这块皮子缝了个短袄,大哥穿在身上又合身、又好看,有人撺掇哥俩收拾羊皮。哥俩支起两口大缸,倒上剩粥、剩糊糊在里面发酵,羊皮收拾干净以后再找裁缝缝成皮袄。从此有了新的手艺人专门靠加工羊皮谋生的“熟皮匠”(坝上又叫沤皮子)。
沽河以北属于关外,冬天冰天雪地、滴水成冰,西北风嗷嗷的刮,吹在身上像小刀子割肉一般,加工好的羊皮袄穿在身上就美观又暖和。皮袄、皮裤、毡鞋、狐皮帽子风靡一时,成为关外、坝上人身份的象征,不亚于东北人穿貂。
有句顺口溜“破皮袄烂皮裤,虱子干咬逮不住。白天穿晚上盖,天阴下雨毛朝外。夏天披冬天穿,前吊的羊毛后吊的毡,走起路来瞎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