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表里山河”
山西省农业文化遗产△▲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华夏文明的曙光破晓于运城,而代表文明光芒四射的旭日,则升起于临汾大地上。除了陈醋、煤、乔家大院…… 临汾大地还有哪些农业文化遗产呢?让我们敬请期待!
稷山板栗栽培系统
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当地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板枣树—林下作物”复合经营模式,在中国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是根据长期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技术形成的,依据本地区土地及气候条件,构建出枣粮间作方式为技术结构主体,板枣种植、采摘、加工技艺及文化风俗为填充内容的生产体系。它受古代朴素系统思维影响而产生,又为现代系统观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基础。这其中蕴含的系统思想内涵,在当代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采用“板枣树—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模式,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枣粮间作体系。稷山板枣种植注重不同作物、不同自然要素乃至不同系统环境间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稷山县先民在干旱的土地上种植板枣树,林下间作小麦、蔬菜等作物。枣树与小麦根系分布在土壤的不同深度,有效避免了对水源、营养成分的需求冲突。板枣生产系统在时间、空间上都形成了和谐的间作栽种模式,构成了独特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旱地利用系统。

枣粮间作栽种模式之外,还有轮茬间作的补充模式。在板枣种植间隙实行低秆作物的隔年轮茬,能促进土壤中矿物质、微量元素有序循环和平衡,对病虫害预防治理有较好效果,并且轮茬间作既起到一定松土作用,又有利于微生物对土壤中生物残骸的分解利用,能增加土壤活性和肥力。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一种链式文化产业,由生产、饮食、枣馍、古树、民风民俗等文化组成。板枣栽培技术体系是生产文化系统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枣果采摘、筛选、风干的农具、设施和技艺则是民风民俗文化系统的具体表现。这些技术作为板枣栽培技术体系的外围部分,对板枣的种植栽培提供后续处理与反馈,共同构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稷山板枣生产体系的结构内容。
临猗江石榴栽培系统
临晋江石榴,山西省临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临晋江石榴初植于汉代,盛于唐代,明朝万历年间贵为皇室贡品,果个硕大,外观鲜红艳丽,眉嘴厚皮,籽粒晶莹红亮,宛如宝石,味道酸甜可口,营养成分丰富。富含磷、钾、钙、铁等多种矿物质,具有消食健胃、止咳化痰、生津润燥、理气益脾、明日醒脑等医疗保健作用。

除此之外,临晋江石榴的树皮、果皮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杀虫收敛、涩肠医痢之功效;嫩叶可制作风味独特的榴叶茶,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叶片对二氧化硫和汞蒸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枝叶繁茂,花果同枝,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是厂矿、道路及庭院美化绿化的优良树种。
1996年,临晋江石榴获北京国际水果及技术设备展评会金奖;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临晋江石榴”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4年,临晋江石榴被全国经纪人流通协会评为“百佳农产品”品牌,同时被山西省评为山西省“十佳品牌”农产品;2019年11月15日,临猗县临晋江石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神池莜麦种植系统
神池莜麦,山西省神池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神池莜麦产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种植历史悠久,据说莜麦最早起源于中国华北一带的高寒山区,神池县可能就是莜麦的最早发源地区之一。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莜麦由山西传入内蒙,逐步普及到北方的山区、丘陵区和部分平川区。以后又随着人们对莜麦认识的深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神池莜麦为大裸粒型燕麦,麦籽粒白黄色,与异地同品种比较,神池莜麦黄度较深;神池莜麦籽粒整齐且饱满,出粉率达96%以上,而异地莜麦出粉率达94%以上。神池莜麦加工的面粉白黄色,黄度大于异地,筋度高,粘性差,口感好,吃水多,耐寒耐饥。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神池莜麦”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平顺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
平顺是全国最早栽培花椒的地区,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平顺就开始种植花椒。经过长期的培育,品种多达十多种,有大红椒、大绿椒、小红椒、狗椒、白沙椒等。其中大红椒最好,产量大,耐寒,味香,出油率高,有十里香之称。多年来畅销全国,出口欧美、东南亚许多国家。

近年来,此地又引进了新品种———大红袍,其黑色有光泽,芳香浓郁,具有暖胃消炎的功效,深受人们欢迎,使平顺的花椒种植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红袍花椒1993年获山西省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又获全国名特优新林业产品博览会花椒唯一金奖;之后平顺被民政部命名为“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

平顺花椒皮厚,颜色纯正,香味扑鼻,是一种上等的调味佳品,全县15个乡镇的花椒产量约占全省花椒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秋收季节,满山遍野红星点点,数里之外,香气四溢。
沁县沁州黄金小米种植系统
沁州黄小米,山西省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沁州黄小米原名“糙谷”或“爬山糙”,清康熙皇帝御赐“沁州黄”,以皇家贡米而久负盛名,系山西小米的代表,享有“天下米王”和“国米”之尊号。


沁州黄小米色泽蜡黄,晶莹透亮,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沁州黄小米绵软可口,清香扑鼻,且营养丰富。当地百姓称其为“金珠子”,并且有一句民谚:“金珠子,金珠子,金珠换不来沁州黄。”据专家分析,“沁州黄”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土壤,沁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古谚云:“万峰环列,气候早寒”,也就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别适宜谷子的生长发育,因此,“沁州黄”也谷香味浓,其所含脂肪、可溶性糖类、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大米等。

清光绪年间,沁州黄小米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民国四年(1915年),沁州黄小米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甲级金奖;1986年,沁州黄小米在全国赛米会上获评为“一级优质米”,荣获全国“**小米”称号,并被大会确定为“衡量全国各种小米优劣的标准”;1988年,沁州黄小米在全国赛米会上获评为“一级优质米”,并获得金奖;2003年08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沁州黄小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9年11月15日,沁州黄小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是山西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工序繁杂,经过磨碎、润糁、蒸糁、发酵、蒸馏、贮藏等六道主要工序来最终酿制成杏花村汾酒。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以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所酿成的酒,酒液莹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爽。

酿酒师傅的悟性在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都是经验性很强的技能。千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当今汾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1915年,“老白汾”酒在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巴拿马赛会上,获得甲等金质大奖章;1952年,在中国第二届评酒会上,汾酒成为中国四大名白酒之一;1963 年,在中国第二届评酒会上,汾酒、竹叶青酒获得国家名酒称号;2006年5月20日,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工序繁杂,经配料、蒸料、固态醋酸人工翻碎、高温熏醋、高密度淋滤、陈酿等主要步骤,十多道工序最终酿制成清徐老陈醋。

由清徐老陈醋酿造技艺制作而出的清徐老陈醋呈黑褐色,体态清亮,鲜明诱人。它除了具有酸醇、味烈、味长的三大优点外,还有香、绵、不沉淀,以及“挂碗”的特点。

拧开清徐老陈醋瓶盖,那香酸浓郁的气息便扑鼻飘来,滴入碗里打一个圈,便均匀地粘在碗边。虽然清徐老陈醋的酸度是五度,品尝起来却不觉得难耐,反而是“甜绵香酸”,酸得缓慢、长久、可口,酸得发甜、发绵、发香。

一般的醋存放长时间,就会变浊,生白皮,甚至腐化变质。但清徐老陈醋储存越久越香酸,哪怕几十年后变成重色琥珀一样的固体醋,用开水冲开,仍然鲜酸如初。
192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清徐老陈醋获得优质商品一等奖;1956年、1965年,在中国调味品鉴定会上,清徐老陈醋均被评为第一名;1979年,清徐老陈醋被中国轻工业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优质产品;2006年5月20日,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清徐醋文化节荣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2014年,“清徐陈醋酿造”被认定为山西省级劳务品牌。
交城骏枣
交城骏枣已有1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是山西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曾先后展出于法国巴黎博览会上。
骏枣形态独特,呈瓶形或上细下粗的圆柱形。色泽深红,皮薄肉厚,核小果大,脆甜味香,果肉重量占总重量的95%以上,故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说。此枣味甜质脆,生食制干均优。鲜枣含糖28.69%,含酸0.45%,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

交城骏枣分布于山西省交城县中南部,吕梁山东侧,晋中盆地西部边缘。主要土体性状有耕种洪积浅色草甸土,耕种洪积褐土性土和淡褐土,质地为轻壤到中壤类型,土层深厚。枣树有抗旱、耐涝的特点。交城骏枣分布范围属文峪河流域,水质清洁无污染,灌溉条件良好,一般年份降水400mm以上;土壤持水量60%-80%。适宜骏枣栽培。

交城骏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誉为“枣后”,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骏枣果大肉厚、质脆味甜、营养丰富、用途广泛。枣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入药,有补血益气、安神养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太谷饼
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
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

太谷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饼呈圆形,直径11.65厘米,厚约六分,边与心的厚薄均匀,表皮为茶黄色,粘有脱了皮的芝麻仁。冷食此饼,酥而不硬,软而不皮,而且储存时间长,久储味道不变,既可作茶点,也可旅行食用。因此,太谷饼还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
汾州核桃
汾州核桃,山西省汾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汾阳,古属汾州,汾州核桃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核桃种植历史,这里出产的“汾州核桃”以其个大、壳薄、肉厚、营养丰富等特点而闻名。汾阳拥有中国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5万亩,正常年景产量达2万吨。

汾州核桃为胡桃科核桃属,落叶乔木,每年3月下旬萌芽,4月下旬开花,到9月下旬即白露后一周成熟。树势旺盛,枝条粗壮,树冠呈半圆形,树体高大而枝干秀挺,绿荫爽适并散发清香气息,寿命可达四五百年以上。与其他核桃相比,最大的特色在于所含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比例恰好为4:1,而这个比例是人体摄入不饱和脂肪酸的黄金比例。

清乾隆年间,数以万计的汾商在外经商、做工,汾州土特产也随之不断地运往外地,而汾州核桃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土特产。汾州人不但将核桃带到各地作为自用、还作为礼品馈赠朋友,同时也进行贸易,以物换物 。汾阳市南偏城村百年核桃大树约5000余株,其接穗销往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新疆,不论植于山梁沟壑,还是长在异地他乡,均能枝繁叶茂。

2008年09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汾州核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滩羊皮鞣制工艺
滩羊皮鞣制工艺是流行于山西省交城县的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明代中期,已历经400余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实业志》记述交城毛皮业:“山西以牧羊著称,硝皮业亦随之发达。全省硝皮业之发轫,以大同、交城两地最早,在明末清初之季,已有硝皮场之经营……”交城皮毛业在明、清时期达到最盛。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交城仍有一百多家皮坊,年总产值达三百一十多万块银元。

滩羊皮是山西省交城县加工鞣制的名贵裘皮品种,它取材于陕甘宁青区域的戈壁滩的“滩羊”生皮,经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道工序而成,另加黄糜、皮硝、皂角等辅料,完全依靠手工鞣制操作。鞣制是带毛生皮转变成毛皮的过程。鞣制前通常需要浸水、洗涤、去肉、软化、浸酸,使生皮充水、回软,除去油膜和污物,分散皮内胶原纤维。

交城“滩羊皮”毛质细润轻柔、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有的多达九道。轻轻一抖,犹如风摆垂柳,又好似水纹波浪。用滩羊皮制作的男女冬装,既轻柔暖和,又美观大方,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2008年,滩羊皮鞣制工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绛州面塑
山西面塑是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汉族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大漆器具,传布至北方广大地区。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技艺著称。

平遥推光漆髹饰品分为实用品(如漆柜、漆箱、条案、茶几)和陈设品(如屏风、漆画)两大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现有品种多为高档屏风、挂屏、电视柜、大小衣柜、角柜、酒柜、陈列柜、首饰匣等。光泽亮丽,色调和谐,富丽堂皇。推光漆技艺还普遍用于宫廷、庙宇、厅堂、文房的陈设装饰,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平遥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公元前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这里覆盖有大量树木。有一种叫漆树的树种分布甚广。先民们便用漆树的浆汁涂抹食器,以图光亮、好看、耐用。另外,由于漆器具有自动变黑的特征,它也被用来作为文字记号。3700年前,禹造祭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先染其内,证明当时已使用矿物质颜料调制朱色漆饰。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初具雏形。在汉代,漆器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随着晋商实力的增强,平遥漆器远销蒙、俄、东南亚一带。

平遥推光漆器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