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吃过,你听说过吗,从地里扫脱落在地里的黑燕麦吃——

一、起因

“三年困难时期”有人扫过没有,我年纪太小忘记了。我记得的是我1968~1970年亲自扫过的。

1965年初中毕业后,我被一所省属中专录取,刚上了一年多课,“文革”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初,参加“红卫兵”组织几乎和入党入团一样严格,我家庭成分虽然是“中农”,但由于我舅父是“右派分子”,没有批准;后来不再要求了,但我对两派群众组织所作所为看不惯,便成了“逍遥派”。到两派真枪实弹地激烈“武斗”时,我便跑回家过两次。

1968年8月”毕业分配“时,同届三个班、一百四十多人,却把我们三十几个“文革逍遥派”以“不革命就是反革命”,和“家庭成分不好”为由,校“革命委员会”赠送了我们一套“红宝书”,派遣我们或“回乡务农”,或“下乡务农”,汇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可为”的大军中,便成了“支农青年”。

按理说,农村生活在“三年困难时期”挫折后,中央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村生活基本好转,但由于又经过“文革”疯狂时期,全国农村又出现困难,我们甘肃省农村相对也要困难些。我所在的生产队,岷县闾井麻子村,由于生产队长是个从来没有种过庄稼的外乡人,经他十几年的管理,地里庄稼虽然长着的,但是长的都是“草”,产量越来越低,真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包庄稼”了!“草包庄稼”,是当地农村对闾井庄稼的最精准的概括,闾井庄稼,由于气温低,耕种粗放,“广种薄收”,庄稼杆子长得高,但产量低。

闾井地区地理环境独特,高寒阴湿,无霜期只有120天左右,耕种落后。春麦、燕麦、青稞称“白田”,播种时“朝天一把籽”的撒播,春麦不锄,拔节前后,女人们一趟趟地拔草,所拔草主要除杂草外,还有种特殊的草,当地人叫“黑燕麦”。这种黑燕麦其实就是一种“野燕麦”,成熟期只有90天,春麦和燕麦成熟期120天左右,因此,春麦和燕麦成熟后,“黑燕麦”早就全部成熟脱落掉在地里了。它当时不发芽,开春才发芽;由于种籽外包裹着密密的绒毛,它落在地里,如果第一年开春达不到发芽条件,三五年也不腐烂,仍然具有发芽能力。

如何耕作使“黑燕麦”减少,或者没有呢?闾井的先民们,采用几种方法:第一种是蚕豆、洋芋和白田轮作,当地农谚是“麦子茬子种豆子,该不够的就够吃。”;第二种方法是歇地,闾井人叫“铺地”,就是说对于“黑燕麦”多的地在“歇山”(当地油菜第一年大量种,第二年不种,这样间断性地种植,不种的这一年称歇山),在歇山这一年不种,所有庄稼种上后翻耕一遍,在伏天和立秋再耕两遍,经过三次翻耕,杂草和黑燕麦就翻死了。当地农谚:“铺地耕三遍,穷汉变富汉。”歇地第二年种油菜或者青稞,产量高,因为这两种农作物成熟期也是90天,与黑燕麦同时成熟,如果地里还有“黑燕麦”也就同时收割掉了,“黑燕麦”种籽也不会落在地里。如此反复轮作,几茬“黑燕麦”就会逐渐减少,

还有个问题,蚕豆是闾井地区是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几乎和春麦、燕麦和青稞面积的总和相当。蚕豆锄两遍就增产,锄一遍就减产。更重要的还有一点,由于气候温凉,蚕豆成熟不到稍头,请看下边照片,也就是说,收割蚕豆必须掌握时机,太早肯定减产,太迟有可能遭受早霜来后全部冻死了。

侵权即删除

我们那个生产队队长,据他自己告诉大家是礼县雷家坝人,讨饭流落在麻子村的,也没有文化,土改时是麻子村唯一一户土地少的人家,也没有给那个地主扛过长工,他家主要以乞讨和“拾穗子”(拾洒落在地里的各种庄稼)维持生活,土改确定成分时,定为“雇农”。

二、扫黑燕麦

简单地说,扫“黑燕麦”就是在没有翻耕过地里,扫落在地里的黑燕麦。但是黑燕麦虽然遍地落得都有,但毕竟不多,最多就是“排踪”中。“排踪”就是下图红圈子内一行行排列过麦束子或燕麦束子的地方,叫“排踪”。

立冬后,打春前,去没有翻耕的“排踪”中去寻找,看那里落的比较密,用小竹子绑的扫帚使劲扫,虽然冬天地冻了,但总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是土,从早上扫到下午,开始将扫时堆起来的土堆,利用风“扬”。一遍遍地扬出去土,直至基本剩下的全部是黑燕麦后,带回家储存在一起;等扫得多了,再用水“淘”,就是用水再作一次筛选。扫到无处再扫时,把晒干的“黑燕麦”炒熟后拿去水磨上磨成面。黑燕麦面粉含量很少,多数是皮子和绒毛,口感相当差,和麦麸差不多,但总比任何草要好得多。只是不多,一个人一冬天每天去扫也就扫几十斤。

※※※※※※※※

我早已垂垂老矣,现行将就木的人了,回想起改革开放前那“三十”年,不由让人落泪。或许我不够努力,或许没有生在江南水乡,如果有谁想过那种所谓的“大集体”生活,请你去过好了!

我认为,当今社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制度,党中央和国家政策英明开放,谁愿意怎么生活就去怎么生活,又没有谁阻挡你!

我这篇帖子,只是对我生活过的那段时生活的真实的回忆。如果有人质疑,请拿出证据,如果说我有意抹黑什么,那是你曲解,乱打棍子,乱扣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