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苦寒粮,如今的真美食,西贝用它开遍全国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的特色美食,莜麦从播种到上餐桌,要经过四熟。

1

每年的11月份,在莜麦成熟的时候,党治军就会驱车回宁武老家。

他在宁武承包了五百亩的地,专门种植莜麦和胡麻,另外,他还承包了一个加工厂,负责加工莜面和胡麻油。

深秋时节,晋北地区已经很冷了,但党治军望着金黄的麦田,望着成熟的麦穗,心中像是燃起了一团火。

秋风吹过,田中泛起层层麦浪,麦穗之间相互拍打,声音清脆动听,像是地里长出了一串串的银铃。

农人把收割好的莜麦送进加工厂,工厂机器的马达声轰轰作响,洁白如雪的莜面很快就出来了。

加工好的莜面被装上车,运进了党治军的餐馆里。

莜麦生长在高寒地区,产量极低,每亩地最多出300斤,要是在以前,每亩地最高的产量也不过200斤。

就是这种产量极低的粮食,却是晋北地区人们的主要口粮。

党治军说:“我们那里的主粮是莜面,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一亩地几乎产不了多少麦子,我们就吃些豌豆面或者土豆过活,莜面真的算得上是苦寒粮。”

党治军在太原经营着两个主题餐厅,主打莜面菜品,生意十分红火,当年的苦寒粮,如今居然深受热捧,这也是党治军始料未及的。

“莜面印象”是党治军2014年开的第二家餐厅。

2

莜麦,又叫裸燕麦,主要生长在内蒙古、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其营养价值十分高,而且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治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有奇效。

现代人注重养生,所以莜麦做成的菜品很多人都很喜欢吃,当然,莜面的口感也很棒。

但是,其中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

莜麦从种植到上餐桌,须经四熟。哪四熟?第一,莜麦成熟;第二,须在铁锅中炒熟,才能磨成面粉;第三,须用开水将莜面烫熟,才能和面;第四,和好的莜面上锅蒸熟。

在山西,莜面做成的菜品主要有莜麦面条,莜麦搓鱼鱼,莜麦面包,花卷,饼,疙瘩汤,不过,最出名特色美食叫做莜面栲栳栳。

“栲”是植物的泛称,“栳栳”是指柳条或竹篾编成的盛东西的小器具,和蒸包子的笼屉差不多。

厨师取莜面、白面和糯米面按一定比例混合好,放入盆中,开水烫之,用木勺拌匀,待温度稍低时才用手揉搓面团。然后厨师拿出一块长方形的木板,木板中央镶嵌一块光洁如镜的大理石(也有用铁皮镶嵌的),厨师揪下一小团莜面,右手拇指摁住面团,在石板上轻轻一推,面团就成了面皮,厨师用左手食指在面皮上一滚,莜面就服服帖帖地成了圆筒状,套在了食指上,然后放入栲栳栳(笼屉),上锅蒸几分钟即可熟。

蒸好的莜面,个个顺直整齐地站在笼屉之中,状如蜂穴,甚是美观。

党治军说:“看着厨师做着很简单,这很要功夫的,做莜面栲栳栳的那个厨师大姐,是我专门从老家请来的,现在很多年轻的厨师做不了这个。”

3

莜面栲栳栳是要配酱吃的,高配是一碗羊肉汤,低配就是一碗老陈醋。

落座后,服务员端来了一个大笼屉,同时也端来了四碟酱汁,有羊肉汤,老陈醋,酸菜汁和西红柿酱。

笼屉中的莜面呈黄褐色,类似黄豆面的颜色,气味很独特,有清香气,但不浓郁,吃起来稍微有点粘,仔细咀嚼,后味微微发甜,不似纯白面那般筋道,但别具风味。

党治军说:“这四碟酱汁,是我小时候常吃的酱汁,当然,羊肉汤过年才能吃一次。”

羊肉汤的做法并不复杂,将羊肉切碎,放点葱姜和盐,上锅蒸熟,加入开水煨一下即可;酸菜汁就是腌的酸菜出的汁水,加些开水放些调料做成;西红柿酱更简单,将西红柿蒸熟,叉碎即可。

莜面蘸羊肉确实美味,肉汤有些微膻,羊油也不大,吃起来很鲜,羊肉泡馍与之相比,略显粗犷。这种吃法很精致,也很有腔调。

醋不能蘸太久,否则会酸倒牙;蘸酸菜汁,吃到最多的还是酸菜的味道,一口莜面下腹,口中酸菜的味道能停留好久;西红柿酱蘸着吃酸酸甜甜的,很爽口。

党治军说:“我小时候吃莜面,蘸得最多的是酸菜汁,家里有个大缸,腌着满满一缸的酸菜,我们家的笼屉也大,吃饭时,把笼屉端上桌,舀上一小盆酸菜,蘸着吃。”

4

凡是莜面生长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大多过得很清苦。高寒,高原,干旱,由于缺水,农人无法进行灌溉,真的是“靠天吃饭”。

如果莜麦抽穗的时候,天不下雨,一亩地产的莜麦,还装不满两个普通口袋,更坏的时候,一亩地才产几十斤。

尽管如此,但世世代代的人们仍拙守着自己的家园,安土重迁,不忍远离。

但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的心灵和肠胃永远连着故乡,故乡的味道,家的味道,让人无法释怀。

因为怀念这种味道,所以党治军从宁武来到太原开餐馆,莜面就成了他菜单上的第一道菜。

对他而言,无论岁月有多苦,只要吃上一口莜面,所有的记忆,便瞬间染上了故乡的清香。

文|张冬冬

编|林 希

好食记为头条号签约作者,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