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和顺小杂粮》作者/柳献荣

和顺的小杂粮和顺地处太行之巅,晋省东陲,山高道险,溪涧奔流。如此的地形地貌,虽非安居乐业,子孙发达之福地,却是穷人逃荒避难,苟且偷生的乐土。在和顺的荒坡野岭,沟壑山洼,随处可见废弃了土窑洞和石屋子,就是昔日外省难民逃荒避难的藏身之所。在城南有一个仅七百余人的小山村,居民却来自五省十八县。他们皆因战乱、天灾背井离乡,和顺的大山张开臂膀接纳了他们。他们在此间垦荒种地,艰难地存活下来,虽与富贵无缘,却使全家无恙。和顺山大坡广,号称“八山一水一份田”,到处都是山坡荒场,只要人勤快,不惜力气,开垦出来的土地就属于你自己的了。山里气候寒凉,大田作物虽然不易成熟,种植杂粮薯类却大有收获。这些曾经为死亡所迫的人,也就有了生的希望。和顺有俗谚说:“刨一个坡坡(坡地),吃一顿窝窝;刨一个钵钵(坑洼地),吃一顿疙瘩。”把人勤地不懒的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余生也晚,这辈子所见到的最大灾难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人们缺粮断顿,哀鸿遍地,到处是逃荒讨吃的人流。我的父辈们拼命地展开了生产自救,他们起早贪黑,把集体土地之外的边头堰底,能开垦的全都开垦成了“小块地”,种上杂粮。秋天,成熟的庄稼五颜六色,分外养眼。人们菜色的脸上终于绽开了祥和的笑容。杂粮因产量过低,品种繁多,又称“小杂粮”,并不适宜大田种植,也不算在五谷之列,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是养活穷人的粮食。它一如山区的农夫,对土壤、水分、气候,都没有过高的要求,抗病虫害能力极其强大,只要开春刨出一块土地,撒上种子,就能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并不需要过多的经营管理秋天就会有收获。

一样的杂粮还可以列出多样的吃法,比如莜麦,收打入仓后,就需要精细造作,磨成莜面,蒸栲栳、蒸擀条饸捞,蒸瓜丝角子,是一年改善伙食、犒劳自己的主粮。但也可简单加工,磨成莜麦糁,熬糁面粥,拌上土豆丝蒸不烂吃;也可炒成“黄莜麦”,连碾磨都不用上,直接当小吃喃食。久住山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住得舒心,吃得花哨,并不艳羡平川城镇的人。每逢时头八节、月朔十五,山民们都会把杂粮做成各样精致的食品打打牙祭,使平淡无奇的日子显出一丝亮光。杂粮的平民性还表现在人们对饭食的命名和吃法上。比如,用白面擀皮,包着肉馅的食品,叫“饺子”,是招待回门认亲的姑奶奶和新女婿的上色饭,要做的精致、小巧,摆放在桌子上,排而场乎的就着烧酒慢慢的品。俗话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要的就是这个派头。而用莜面擀皮,包着瓜丝或萝卜馅的食品,只能叫做“角子”(和顺话去掉“子”,拉长“角”音,专门的术语叫“子变韵”)。做得个头儿大、馅多,一家人围坐在炕沿上蘸着蒜泥狼吞虎咽。饺子又叫“扁食”,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匾食”。匾是古代的一种食具,列匾而食,其高贵性可见一斑。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的唱词,小说《金瓶梅词话》中有关于“角子”的记载,都是很有年头的食品了。角子有时也可叫“饺子”,那就是专门为过年过节安排的食品,要做得小巧精致,包的馅少,并要浇上专门的汤汁,有豆腐、粉条、豆芽、红烧猪肉搭配,别有风味,平时是很难吃到的。

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改变。过去养活穷人的杂粮,如今逐渐回归,变得身价百倍,进入了城里的超市,列入了宾馆、饭店的食谱,大米、白面反倒成了家常便饭。人们用杂粮招待贵宾、馈赠亲友。在一些高档的饭店,食客在餍足酒肉之后,就会向服务生点杂粮主食:来两小碗酸菜苦荞面面条,一笼屉莜面角子,再来一碟油炸糕……过去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家常便饭,因其做法特别,反而成了今天街头饭店招徕顾客、小贩叫卖的主打食品了。玉米面压条,俗称“钢筋棍”,以其形状类似钢铁盘条,是用玉米面在特制的机器上压制而成。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婚丧嫁娶或起房盖屋,全凭用“钢筋棍”来招待客人,慰劳“受苦的”。改革开放后曾一度消失,而今又慢慢回归了,不过做法更加精细。玉米先要輲掉表皮,口感更加柔滑。两元钱一斤,用温水泡软即可食用。可以浇汤,可以拌菜,也可以炒着吃,很受人们的欢迎。黍米面黄蒸儿,普通话叫“煊糕”。黍米面经过“泼面”后充分发酵,和上红豆、大枣,摊在萆帘上蒸熟,再切成小块食用。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黄蒸儿是人们“过正月”或赶庙会、唱大戏时的主要食品。改革开放后,街头时有叫卖白面煊糕的,吃的多了,人们又开始怀念黍米面黄蒸儿了。“粗罗黄蒸儿细罗糕”,黍米面黄蒸儿,面不必过细,粗面才有黍米的香味,嚼着利口,并且还要稍稍带着一丝酸味,那才是故乡的味道。

和顺的许多食品,名字就是它的做法。“抿圪蚪”就是把玉米面、白面、豆面等两三种面粉掺和到一起,搅拌成糊状,在一种特制的炊具上挤压到锅内。煮熟后的面条短短的、大头小尾,很像长成的蝌蚪,故名。吃抿圪蚪要用和顺的浆水炒卤,配着土豆丝才有味道。“不烂”二字连读,其音就是“拌”,有菜不烂和米不烂两种。土豆成擦丝,清水涮去淀粉,和面蒸熟,就是菜不烂。把小米熬熟,捞出困水,和面蒸熟叫米不烂。近年,也有用大米拌面的米不烂。和顺俗话有“糊嘟、不烂,就是好饭”的说法,因为都要沾着卤吃,不但充饥,还能解馋,用鸡蛋炒着吃,则更显贵气,也相当可口。莜面米筋糊嘟,这是莜面最简便的一种吃法,也叫“光棍儿饭”。先用小米熬成一锅米汤,然后放入莜面在火上“咕嘟”一阵,最后搅拌成饭,方便快捷。光棍无人做饭,烧红打黑的,只好以莜面米筋糊嘟充饥解馋。米筋糊嘟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在搅拌之先,要把过多的米汤撇出来,才不会有生面疙瘩。搅拌时一直要顺时针方向,不可乱搅。先前撇出来的汤,在搅拌时要逐渐还入锅内,慢慢将糊嘟掺软。搅拌停当后,还要加盖锅盖,在火上稍事焖一二分钟,才会劲道、可口。

现在,和顺的莜面、荞面、杂豆面挂面、毛谷小米、大黄米已打入了城里的市场。和顺人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保持住杂粮的地域特色和它的平民性。

作者简介,柳献荣,和顺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热爱文字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