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唐诗宋词优美诗歌赏析之《飞鹊•河桥送人处》,宋,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坠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歔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注释:
夜飞鹊:词牌名。始见《清真集》,入“道宫”。《梦窗词》集入“黄钟商”。双调一百零七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四平韵。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凉也作“良”。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其,语助词。霏霏:雨露很盛的样子。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津鼓:渡口报时的更鼓。树杪(miǎo)参(shēn)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此句说参宿正在树梢,天将破晓。花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斜径:歪斜的小路。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形容蔓草丛生,一派荒凉。班草:布草而坐。欷歔(xū):叹息声。欷,哀而不泣。酹(lèi)酒:以酒洒地面祭。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酹酒叩拜,是古代流传的一种寄思或者拜祭天地的一种形式。
赏析:
此词是作者重游故地时,想起昔日送别的情景,有感而作。词中所咏虽是依恋之情也参杂着政治上的不得志,已脱去泪沾衣襟的模式,表现出一种欲罢不忍的踌躇和沉重的思虑。 起首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驿站;用《诗经·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文。“斜月远坠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人,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会沾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作者内心的凄恻和留恋。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快要“散离”的时候,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大约从驿站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这段短途,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人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词人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人意,纵使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远,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的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读到这里,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此处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清真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送别是晚上和天晓的时候;重游则已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时间的不同;引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的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感叹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情于景,而不直接流露。“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说在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酹酒,向着情人远去的方向,忍不住欷歔叹息,不能自已。 整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哀怨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