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藜麦大产业助力张北脱贫奔小康
提起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广袤的坝上草原,人气沸腾的草原音乐节,久负盛名的滑雪场,还有那让人食指大动、唇齿留香的烤全羊。
实际上,张北县不仅是河北省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县之一,同时也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片区县,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2017年1月24日,***总书记来到张家口市张北县农村考察调研,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在之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重要补充,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加大重点人群救助力度,用社会保障兜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
近年来,张北县牢记***考察时的嘱托,结合当地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电商脱贫、发展生产脱贫、异地搬迁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多措并举,组合拳频出,带领百姓探索出了一条幸福路。截至2019年年底,张北县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29.62%降至0.57%,全县19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张北县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批准退出贫困县。
因地制宜引入高附加值农作物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扶贫扶得一时,不能扶一世。而通过产业带动就业,让贫困地区形成可持续发展之势才能实现脱贫不返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张北县而言,藜麦的种植及其制品的销售和推广就是“渔”。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盐且环境适应性强的高山作物。作为一种藜科植物,藜麦含有植物里少有的高蛋白,其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甚至可以与肉类媲美,是素食者的**选择。此外,藜麦还富含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还有一般谷物中所缺乏的赖氨酸,并且含有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的矿物元素,以及多种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维生素,不含胆固醇与麸质,糖含量、脂肪含量与热量都属于较低水平。
藜麦因其全营养性和高膳食纤维等特性被誉为“超级谷物”“营养黄金”,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大增。而如此“优秀”的藜麦也在政府、电商企业和当地村民的努力下被张北县引进。
张北县的主导农产品主要以莜麦、甜菜、马铃薯、燕麦等为主,藜麦这个“外来户”想要在张北县落地生根并非易事。张北县公会镇东号村驻村第一书记佟德友就为国际商报记者讲述了藜麦“落户”东号村的历程。
东号村位于张北县城北,在村常住人口以老人、残疾人为主,空心化严重,劳动力匮乏。当地以农业耕种为主,主要种植莜麦、亚麻、马铃薯、小麦、蔬菜等,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且附加值低。
2018年3月,佟德友来到了东号村,开始了为期3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如果说协助村委会干一些实事是‘规定动作’,那种植藜麦就是‘自选动作’。”
佟德友来到东号村后,与工作队员一起入户走访、实地考察、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如何依托国家扶贫惠农政策开拓创新、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是佟德友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佟德友发现,在东号村,种植以外的其他产业项目开发受条件限制,不容易达到明显的扶贫脱贫效果。而且在村里常住的不管是非贫困户还是贫困户均主要以种植为生,更容易接受种植产业的发展。
让在村常住的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才是硬道理。“鉴于村里老弱病残较多的实际情况,想来想去还是离不开种植,因为种植的门槛比较低。”佟德友表示,当地种植的莜麦、亚麻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按能收200斤、1.25元/斤计算,去掉前期投入,一亩地仅能净赚不到100元。如果赶上天气不好,一亩地仅能产几十斤,等于白忙活一年。如果种植藜麦,产量几乎一样,耕作方式也几乎一样,但由于藜麦的价值更高,老百姓的收益却能增长两三倍。
后来,通过充分的调研,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引入高经济附加值农作物——藜麦,并将藜麦种植产业化、规模化作为发展方向。
灵活创新引导农户种植
然而,当初藜麦的种植却遭遇到重重阻力。
“佟书记你别种了,2017年咱镇里有一个村种了40多亩一颗都没长出来,咱公会镇的土地种不了。”有人曾这样对佟德友说道。
“瞎折腾”“出风头”“成不了”等评价让驻村工作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压力之下工作队没有退缩,他们一方面耐心做村党员、干部工作,带头试种;另一方面积极联系政府和帮扶企业,想办法降低种植风险。
河北亿农智慧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吕继军可以说是张北县藜麦种植的“及时雨”。通过相关人员的牵线搭桥,佟德友认识了吕继军,没想到他们一拍即合。
当地的农民比较贫困,一亩地的藜麦种子成本为200元,这笔费用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支出。为了消除当地村民的顾虑,吕继军答应种子由他免费提供,如果藜麦长不出来则每亩地补偿农户200元,如果长出来了就按比市场价高20%的价格收购。
2019年东号村委会与亿农智慧签订的藜麦种植合作协议违约责任部分有这样一条:“因种子质量给乙方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负责,在无苗或者绝收的情况下,甲方需按每亩200元标准对乙方进行赔偿”。“农民损失不起,他本身就是贫困户,他再因为这个赔了钱,咱心里也不落忍啊。”吕继军说道。
佟德友也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种子不花钱,而且还有每亩地补贴的200元钱,去掉酵素、地膜、播种的钱,农户还会有几十元钱的剩余。“就是长成草了你还剩钱呢,为啥不种呢?”
最后,佟德友负责带领东号村老百姓种植,吕继军的团队负责包销。就这样,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怀疑、几分憧憬,一部分村民走上了藜麦种植的道路。
第一年试验种植的87亩藜麦共产毛粮5600多斤,平均亩产70余斤,并以5元/斤的价格由亿农智慧全部收购,同时争取了每亩200元的政府种植补贴,实现收益550元/亩,最高达到1300元/亩,是当年莜麦等传统种植作物收入的5~10倍。
“高产的一亩地产了220斤,平均亩产70斤。一算账,这家伙比种莜麦、亚麻都强!”佟德友提起当年的情形仍有些激动。
“现在反过来去想,当初如果我们不坚持的话,那这件事就‘泡汤了’。”因此,佟德友总结道,要是想把帮扶工作做好,坚持到底很重要。
藜麦试验种植成功,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调动了种植热情,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开始扩大藜麦种植面积。2019年,东号村藜麦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基本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和形式。经过两年的种植实效和经验,藜麦产业的推广为东号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提高土地经济附加值和增加贫困户收入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近几年人们对藜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以前要解释什么叫藜麦,现在顶多问你是哪里的藜麦。”吕继军表示,藜麦是健康食品,近几年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这个产品很有市场。“第一年由于大家心里都没底儿,当地农民仅种了不到100亩,去年种了500多亩,打开销路后就逐渐敢多种了。”
今年5月12日,为响应“河北省千企帮千村”活动,亿农智慧与东号村再次签订为期2年的藜麦收购协议,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佟德友也表示:“我们现在都是订单式种植,农户基本一点风险都没有,只要种了就不怕卖不出去。”
由此,东号村走上了一条“政府+电商+企业+村委+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之路,由工作队联系协调政府、电商和企业,为种植户争取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后期销售,种植户安心打理种植藜麦,各负其责,带动全村农民增收致富。
即使这样,藜麦的种植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由于天气异常,气温偏低,降水异常多,而且虫害严重,多方面原因造成藜麦没有实现预想的高产。”佟德友遗憾地说道。但他并没有灰心,“农业新品种的种植绝不是一两年能成的,找准了方向坚持下去才会有收获。”
借力电商开拓销路
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很好地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增收,让广大农民受益。2019年,全国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到2393亿元,同比增长33%。
“其实我们与张北县的合作起步于土豆产业,但土豆产业已经很成熟了。所以从去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我们又发展了一个新的增长点——藜麦产业。”阿里巴巴兴农脱贫业务负责人章霁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为打造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扶贫模式,阿里致力于探寻脱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帮助贫困县培养“造血”能力;借助于阿里经济体的平台和能力,连接更多的社会角色共同参与到脱贫事业中去;同时,基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加关注探索和总结,从而形成经验、模式和方法论,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借鉴参考。
2019年10月17日,张北县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正式启动阿里巴巴“一县一业”张北藜麦县域品牌日活动,共同推进兴农脱贫,助力张北县脱贫攻坚。
贫困县并非真的“一无所有”,在扶贫过程中,章霁发现,每个地方的特产少说也有几十种,有的地方甚至有一百多种。但在章霁看来,不能样样通、样样松,“要以‘1+N’的方式去做,一个县有一个主导产业,把这个产业做起来,形成了影响力,沉淀了经验,那么别的产业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县一业’。”
章霁认为,在贫困县找到主打产品不难,供应商和生产商也不难找,难的是找到一个有销售思路、销售水平、具有品牌意识的商家。“因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联合当地政府摸排当地的企业,看有没有好苗子,凭借其较高的意识水平帮扶一下,使其很快能承接起来;二是找到一些好的电商服务商或品牌策划服务商等,邀请他们和当地企业联合起来一起开发这个产业。这样就算有一天不再帮扶他们的时候,这个企业、这个产业也能持续发展。”
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电子商务进农村”帮助当地众多农产品走出张北县,拓宽了张北县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也让藜麦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火”遍全国。
“去年确定了藜麦这一产品后,我们通过聚划算、直播活动等第一次推出就卖了1万单左右,效果还是不错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藜麦好是好,但消费者买回去做沙拉也好、熬粥也好,还需要加工才行,因此这个产品卖出去之后虽然反响不错,但是复购率很低。”章霁说道。
基于此,章霁的团队联合行业专家讨论后发现,如果把藜麦再做一些深加工,比如开发藜麦麦片、藜麦燕麦片、藜麦代餐粉等产品,营养价值更高,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藜麦的附加值,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发展。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本的步调,也给正在蓬勃发展的张北藜麦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如此,在电商的推动下,张北的藜麦产业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4月26日,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挂职张北县副县长的沈光宏变身主播,开启了他的藜麦专场,吸引了60余万网友同时在线围观,一起为张北电商扶贫拼单。
电商销售、直播带货有力推动了农特产品上行。河北省商务厅表示,河北省将继续深入实施电商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农特产品销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激发特色产业活力。张北县也将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包括藜麦在内的特色农产品真正赢得市场竞争力。
正如章霁所说,卖产品相对来讲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扶贫绝不仅仅是卖产品,如果当地的产品没有相应的标准、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成熟的电商人才、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自己的品牌,最后就会形成帮则富、不帮则贫的状态,可持续性不强。
吕继军也坦言,扶贫扶上一年、两年、三年没问题,但村里不可能永远依靠扶贫奔小康。“没有品牌就没有长远发展,如果我们把渠道搭建好,当地就可以通过这一品牌发展产业,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佟德友和吕继军们的努力下,当地注册了“东号村”农产品商标,为日后的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的商标现在在十里八乡也是比较有名的。”吕继军开心地说道。
今年4-6月,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帮扶下,亿农智慧以“东号村”藜麦为主打产品走进上百家国企,上海宝钢、四川攀钢、辽宁鞍钢、德邻智联、陕西神木、中国商飞等国企采购了上百吨东号村藜麦。
综合施策探索脱贫新路径
树挪死,人挪活。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
“我第一次来东号村时是晚上8点多,当时就不认为这个村里还有人居住。后来了解到,这个村的空心率达到百分之六七十,留守的基本都是年龄大的老人,小孩基本上看不到。”佟德友回忆道。
提到首次进村,吕继军与佟德友有同感,刚去村里考察时村里还是土坯房,可以说到处都是“断壁残垣”,“还以为进了一个荒村,结果走了一圈发现还有几个人住在村里”。吕继军说道。后来依托国家异地搬迁,村民都住进楼房了,条件也改善了,收入也增加了一些,生活水平比以前强多了。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今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表示。
“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今年6月,***在宁夏考察时指出。
空心村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老百姓搬出“穷窝窝”,迁进“幸福居”。2017年,公会镇开始实施易地搬迁扶贫项目。2019年,东号村实现整村搬迁。
“我们村实现了整体搬迁,搬到了距离原址3公里的公会镇镇里,这在张北县应该说是很有特色的。”佟德友说道,“与此同时,以整村搬迁到公会新村社区为契机,我们也充分挖掘优势,引进高产、高经济附加值的农作物,开展特色种植,提高耕地收益,走出了一条规模化、机械化发展高经济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产业之路。”
佟德友表示,永远不要夸大一个产业,也不要贬低一个产业,藜麦扶贫只是其中之一。之前有个别尚未脱贫的孤寡残障贫困户也会通过保障兜底进行脱贫。“现在我们村脱贫打的是‘组合拳’,‘五个一批’几乎都用到了。脱贫有多个路径,谁适合啥就发展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做大做强则是东号村探索出的脱贫攻坚有效路径。东号村发展政府投资的光伏业,培育藜麦、大棚蔬菜、奶油南瓜等特色种植产业,在快速提升贫困户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为东号村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东号村扶贫工作用实际行动较好地诠释了***总书记所讲的“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精神。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时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下,东号村的产业实践推广蹚出了一条新的可借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