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乌兰察布地区的农业、水利

随着清朝到民国放垦政策的延续,汉族人民不断涌入,村庄日多,使今乌兰察布地区的农田猛增,农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据1933年(民国22年),绥远省政府编写的《绥远概况》载:在1931年(民国20年)时,丰镇县的耕地为30070顷,集宁县的耕地为10330顷,陶林县的耕地为8819顷,凉城县的耕地为17825顷,兴和县的耕地为12539顷。而时属武川县辖境的四子王旗及卓资县的部分地区,已垦地宽约150—160里,长约400余里,其中报垦地为11324顷多,已开垦的耕地为20600余顷,未垦的仅720余顷。在察哈尔省管辖下的商都县的耕地为20000余顷。水浇地面积较清末有所扩大。其中丰镇县有井灌、河渠灌溉的水地200余顷,利用雨后水浇灌的地1500余顷;集宁县有利用洪水灌溉的地50顷;兴和县有水地130余顷;陶林县有水地30余顷;凉城县有水地100余顷。

境内种植的农作物:谷类有谷子、小麦、大麦、莜麦、荞麦、麦鱼、高粱、玉米、糜子、黍子、千穗谷、豌豆、黄豆、黑豆、扁豆、蚕豆、云豆、胡麻、菜籽。经济作物类有:线麻、籽麻、蓖麻、******。蔬菜类有马铃薯(山药)、长白菜、圆白菜、蔓菁、芥菜、萝卜、■■、菠菜、茄子、芫荽、茴香、韭菜、葱、蒜、辣椒、茼蒿。瓜果类有西瓜(丰镇、凉城产)、香瓜、黄瓜、葫芦、杏、李(丰镇县试种)、葡萄(丰镇县试种)、海棠、山梨。

主要种类是以谷子、小麦、莜麦为大宗,其次为荞麦、高粱、黍子、大麦、豆类,在前山地区盛产糜子、黍子、谷子,经济作物有胡麻、菜籽、线麻、籽麻、蓖麻、******等;蔬菜有马铃薯及各种瓜果蔬菜。其中,丰镇县年产小麦9万余石,莜麦36—37万石,胡麻8.9万石,菜籽5万余石,谷子8万余石,荞麦、糜子、黍子、豆类、大麦共10万余石。全年共产各种谷物70—80万石。集宁县年产莜麦1.2万余石,小麦1.3万余石,大麦8000余石,荞麦、谷子各1.3万余石,黍子、糜子、菜籽各2000余石,胡麻1000余石,豌豆800余石,麻子500余石,大豆400余石,连同其他谷物,年共产9.8万余石。兴和县年产粮食20余万石。陶林县年产小麦5.2万石,莜麦3.4万余石,荞麦5000余石,大麦800余石,菜籽1万余石,各种谷物年产共10万余石。凉城县年产各种粮食15—16万石。商都县和化德设治局的农作物以莜麦、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广种薄收,亩产量较低。

今乌兰察布地区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发展水渠和打井灌溉。丰镇县在1931年(民国20年)春始修庆新渠,由新城湾、吉庆梁、土塘三村合办,灌溉地为县治东南大王庙荒滩地,面积有11顷多,该渠长5里,底宽1丈,口宽1.3丈,深5尺,灌溉引用东河洪水。并开挖有支渠3道,筑闸门3座,高宽均5尺,建于干渠北口,渠上修有石桥三座,堰宽5尺多,均用土木筑成。开渠澄地2顷,共用现款5000余元。在县城关帝庙设置庆新塘水利社管理。有北胜渠,长2里余,宽3—5尺,深4—5尺不平,渠口在东园的正北,引用饮马河水,灌溉地500亩。富东渠,长3里多,宽5—7尺,深3—4尺,渠口在东园的正北,引用饮马河水,灌溉地1300余亩。潘家渠,长2里,宽2—4尺,深2—4尺,渠口在潘道山沟,引用沟内泉水,灌地400余亩,由河口滩村开修。永月湾渠,长3里多,宽3—7尺,深2—5尺,渠口在永月湾村正东,引用饮马河水,灌地500亩;在永月湾村东北另有一条渠,长亦为3里,引用饮马河水灌地300亩。两渠由全村公修,用款200余元。霍家渠,长2里多,宽3—5尺,深3—6尺,渠口在河口滩正北,引潘道山沟内泉水,灌地400亩,由河口滩村崔德安等倡修,用款200余元。豫隆庄渠,长4里余,宽5丈,深4—7尺,渠口在本庄正西,利用雨后洪水,灌地1000余亩,由该村公修。公益渠,长4里余,渠口在大庄科东南山沟,利用洪水,灌地500亩。

集宁县在1931年(民国20年),兴修有霸王河渠,长2252丈,口宽7尺,底宽5尺,平均深为2.5尺。

兴和县在1931年(民国20年),兴修有民乐渠,在第四区界内,长约20里,宽1.2丈,深8尺,引用后河水,可灌田100多顷。义和渠,在第三区界内,长4里,宽丈余,引用营子河水,可灌田300顷,由附近农民凑集400余元修筑。民丰渠,在第四区界内的赵家村,长1里多,宽8尺,用款百余元,可灌田5顷,亦为私人开挖。

陶林县开有水渠两段,新德义渠起自拐角铺村前。旧德义渠与新德义渠相接连,两渠长皆5—6里,引用波力苦角河水,每渠灌地100余顷,皆为私款开挖。

凉城县有水渠8道,即:同济渠,渠在第三区五号沟,宽2丈,深6尺,由五号村起经兴盛庄流到福胜庄,引用五号河水,约灌田40顷,渠水是夏季山洪和春季融冰水。张家渠,渠在南泉子北步量河,宽1.5丈,深4尺,渠水经过的地方,都在一家姓张的地界内,约灌田20多顷。渠为张氏一家所开,所以叫张家渠。福善渠,渠长2里多,宽1.2丈,深四、五尺不等,渠口在曹碾窑村西南方,通板城村,即用板城河水,可灌地六、七顷。三和渠,渠长7里,宽1.5丈,深5尺,渠口在河子村,即用河子水,溉田约30多顷。渠水经过的地方是六苏木保全村,1931年(民国20年)春,领水利贷款2500元兴修。同益渠,渠长10多里,宽1.2丈,深四、五尺不等,渠口通榆树林河,渠水经过的地方都是兴盛庄的土地,能灌田20多顷,全村集资所开。协和渠,渠长1.5里,宽1丈,深4尺,渠口通二道坝沟,引用夏季山洪,灌协和堂界内的土地10余顷,本堂集资所开。贾家沟渠,渠长6里,宽1.4丈,深5尺,渠在碱卜村,引用窑子沟河水,灌溉九苏木界内的土地50多顷,是贾姓一家自开。祥和渠,渠长12里,渠口通壕堑村,北通大五号,引用大五号河水,灌溉迎祥、德和二村的土地60多顷,由两村公修公用。

另外各县都发展井灌,如兴和县在1931年(民国20年),全县先后打井1000多眼;集宁县在德润庄、老窝嘴、玻璃兔、黄家梁、赵家店等村,打井100多眼;陶林县打井70多眼,充分利用井水,在天旱时浇灌。商都县和化德设治局没有水浇地,只有个别农户利用筒井或辘轳水车在房前屋后及院内的菜地,进行零星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