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通渭
古丝路自长安出发,逶迤西去,峰回路转,风景异殊,前不见黄风土雾,后不见碧水蓝天,在中原文明与西域风情交相争辉的地方,有一处梯田密布、耕作精细的沃土,这便是通渭。
通渭历史悠久,汉元鼎三年置县,距今已2100余年。此地文化底蕴深厚,家家挂字画成风。有人说,通渭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读书写字作画的基因,其实,即便通渭的饮食,也绝然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别具一格。
(一)喝长面

通渭饮食首推“喝长面”。长面是指以臊子面等主的面条,严格地来说,它是一种总称。称为长面,更多的是特指精神而言,说喝长面,则显得有些酣畅淋漓的感觉。
精于农耕、讲究礼仪的通渭人,以前每到春节祭祖敬奉祖先、开春首耕、八月秋播、家中有尊贵客人来访、婚丧嫁娶等等重要时刻,都会慎重地擀“长面”,不如此不能体现隆重!
前几年和一位东北的朋友聊天,说他们那有一个小伙谈了个西北对象,俩人差不多了,便到女方家去看看。小伙呆了两天,吃了三次“面条子”(东北人称面条的口语),回来后男方认为,这是女方家对自己有点“敷衍”,俩人便散伙了。
我一听直呼:“真傻啊!甘肃人特别陇中一带用长面招待你,是把你当贵客!”
以前,通渭新媳进门下炕的第一件事,就是擀长面。
小麦面反复揉、擀,擀出几大张面,又薄又匀称,薄如蝉翼,稍晾相叠,左手拢指轻按,右手操刀切面,只见双眼微眯,聚精会神,沙沙作响,不见停顿,一气切完,宽窄一致,一条是一条,一根是一根,匀匀称称,细若丝,薄如纱。
煮好的长面,平整地(注意,是平整,不是乱乱的)折叠在碗中,然后浇上适量由肉沫、鸡蛋、黄花、豆腐等熬制的臊子,再酌情调入陈醋,同时用腌好的如葱、韭菜、黄瓜等各类佐饭小菜用小碟盛好,与油泼辣子、盐钵和醋瓶酱壶等端上炕桌,按梅花形状摆配开来,任由食者调用。
一碗长面,是那么口溢香津,齿留醇美,“长面”的情结,深深镌刻在每一个通渭人的心中,尤其是曾经经历过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些人心中,“长面”就是幸福、美好、好客、优待,是希望、眷恋、思念、祝福。
(二)浆水面

以前奔走西兰公路的大货司机,吸引他们驻足通渭的,就是通渭的浆水面。通渭浆水面,香啊。远处闻着香,入口嘴中香,吃完还想吃,数年不能忘。
浆水面,面还是前面“长面”的制法,但浆水却独具特色。
将新鲜芹菜煮熟,入干净陶瓷缸,经数日发酵,稠称酸菜,稀叫浆水,清冽芳香。煮面之前,酌量舀取清冽浆水,锅中热油,次投"地艽",速度要快,“刻齐麻查”,“扑哧”一声,盐,要后放,不然炝出来的有点苦涩。其他地方用葱,唯有通渭农村用"地艽",其味十分上口,香飘几百米没有任何问题。
面条入碗,浇上浆水,一碗清冽酸香、筋道爽口的浆水面便做成了。
据说临床验证,浆水不仅对高血压、肠胃病和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还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通渭人视浆水面为生命,每论走多远,常常想的是浆水面,不仅有精神上的追求,看来也有科学依据。
(三)甜醅

通渭甜醅是其特色小吃之一,它有一种浓浓的亲情。许多通渭人记忆中最好吃的,可能就是“五月五”、春节时令,奶奶做的甜醅。
通渭人的甜醅,有一种神秘情节,是最将感情赋予其中的一种美味食品。
精选的莜麦反复揉搓摔打,取除小毛。洗尽、入锅煮熟,出锅不时搅动、散热、晾温,然后依量拌入酒曲,轻轻入盆,细插几个小孔,上面再撒少许酒曲,迅速覆盖上棉被静放一角,置于暗室,约24小时后就会发出悠悠的、迷人的、令人不断咽唾沫的香味。
此时揭开苫布,只见上面会有一层细细的白色绒毛,湿润洁净,说明甜醅基本成了。但此时还要经过再次熬制,以使之停止发酵,再次盛入大盆,放在案上,醇香、清凉、甘甜的甜醅就会与你共度一段最为美好的时光。
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此等美食,绝不能独享,或分送左邻右舍一碗,或给娘家妈一小罐,足以显示浓浓的乡谊之情,养育之恩。
(四)绿荞面棒棒和荞面ge da

要说清这两样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面食,得话分二头,各表一支。
先说绿荞面棒棒吧。
棒棒,就是时间紧张,随意而粗切的面条,又短又粗。绿荞面棒棒稍特殊一些,它稍长且方。
绿乔面其实就是苦荞面,因其颜色为绿色,故名绿荞面。特殊之处在于剩饭比刚出锅的更好吃,所以通渭人说“热了的绿荞面棒棒,娘家大(即父亲)来了也不给吃”。
曾有一则广告说:“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通渭”,这可能有点吹,但通渭苦荞一般确实产于海拔高海拔地区,属原生态的古老品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再说说“ge da”。
“ge da”是通渭人对面条的一种满含深情的说法,不同场合不同情况,表述不一,意义不一。若与荞面相连,姑且简单地称之为“粗面条”,但是还得稍长一点,形容好久好久没有吃到的,大概只有通渭人懂得。
荞面ge da采用花荞面粉制作,方式特殊,不能加碱,稍加小麦面粉,温水轻拌轻擀,面切成即下锅,其面煮熟,汤色微绿,味道特殊,配之以浆水,佐以各类小菜,引人回味无穷。长面易做,荞面ge da 难成啊,有些媳妇子做着做着就做成了馓饭,捞也捞不出,舀也舀不出,要面没面,要汤没汤,只能口中念念词:ge da成了馓饭了。
(五)凉粉

大江南北的凉粉、凉皮原料丰富,式样繁多,通渭人的凉粉则是慢工出细活。
精选花荞(与苦荞不同的甜荞),脱壳之后先泡一昼夜,再反复搓揉,经过多次沉淀,干燥之后,将沉淀好的淀粉,再细细浇入沸水之中,同方向慢慢搅动,温火熬煮,盛入大小不同的器皿之中凝结。
此时只见色白如奶,细滑绵软,调入浆水,或是用醋、酱等汁相拌,再配上用胡麻油制成的旱韮,未入口时,香味扑鼻,入口之时,含之如饴,嫩爽即化,清凉之极。
(六)馓饭和搅团

馓饭和搅团是通渭地方性特色小吃,一般用莜面、豆面等杂粮做成。
什么时候做馓饭呢?懒的时候。什么时候做搅团呢?更懒的时候。馓饭吃剩下了,就做成了搅团。
水开,先用莜面入水做成汤。因为莜麦面有一种清香,通渭人说jian得很,然后再把豆面或其它杂粮面细细地、慢慢地撒入开水中,左手撒面,右手握棍,边撒边搅,温火熬煮,“噗哧、噗哧-----”,不大一会儿,基本成型,此时还要用木勺背面轻轻相抚,一圈又一圈,此动作称之谓“酽”,酽呀酽,待结成团状即成馓饭。
盛入碗时,或者配以风味小菜,或者直接加入酸菜,清香可口。

馓饭的后一半程序,就是再继续做成搅团,如果特意来做,一般就得用荞面,在碗中盛入清汤臊子,调入油泼辣子、盐等佐料,再把馓饭放在碗中,用筷子夹成小块,浸泡入味,这种吃法又叫搅团(还是馓饭)。清汤臊子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浆水、素菜、荤菜。
西北特产旱韭,叶厚窄而味浓,馓饭前,将韭菜切为碎末,撒盐、浇炝过冷却的胡麻油、加鸡精、花椒粉等调料,搅成带汁糊状,浇上后其嗅之香气更惑浓郁,口感醇厚鲜辣,风味卓异。
馓饭、搅团平时随意吃,但送灶神的那天晚上,通渭人全县上下,统一专门吃搅团,据说是让灶神明白,此家生活困难,来年要多帮扶。
(七)油饼和油饼子
一“子”之差,却是两样食品。

油饼,小麦粉发面之后,擀成稍薄的圆饼,顺势在中间挖个小眼。别的地方是直接切一刀,放在滚开的胡麻油锅中,三翻一转圈之后,熟了。外黄金亮,里嫩外酥,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春节走访亲戚,一家四个有的五个。
春节做油饼,多些忌讳。节前会选取固定的一天,也可以让男人参与其中,事先会在油锅中投入一枚钱币,整个制作过程外人会自动回避,可能是以前比较困难,怕别人吃吧,久而久之,竟成风俗,人人皆知。做成之后,装入大缸,来人喝茶端上一摞,出去看戏装上几个,只见大缸哗拉拉得见底了。

油饼子,则是烙。发酵好的面粉擀成圆形一大张,热油锅滑入,转动,然后再翻再放油,中间依个人喜好杂入绿色如葱等等,色相极佳,出锅之后一切为四,层层叠起,金黄色发亮,卷起一大角,真是美不胜收。相比油饼,较为家常,平常出行,即以此食。吃了通渭的油饼子,到外面见着那些大饼,真是让人眼睛都懒得睁。
(八)麻腐包
秦安人把麻子用小酒盅作为计量器具来出售,赚起了大价钱;陇西人种麻是为了获取**丝,远销各地。通渭人实诚,麻杆自己拈了麻绳,麻子就做了这个麻腐。
这是一项快要失传的特色小吃,做法繁复。将洗净的麻籽放在碾盘上反复碾压,然后将杂质过滤,如同点豆腐一般点成麻腐。然后将麻腐放入发面中,入锅烙成金黄,外焦里嫩,口味极佳,满口溢香,入嘴即化,软软的,细细的,粘粘的。
因麻的种植面积很少,麻籽珍贵,现在可能很少吃到百分百的麻腐包子或麻腐饼,偶然遇到的不见麻腐只有土豆丝啊。
通渭气候尽管好似干燥,但雨水还算丰沛,作物种类较多,真是天赐通渭,让通渭人可以做出如此好吃的食品。以上所列,仅为个人所好,其实还有许多,感兴趣者可略加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