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有打糍粑的传统习俗。打糍粑也叫抖糍粑。抖糍粑根据食材分两类,一是抖糯米糍粑,二是抖高粱糍粑。其中抖糯米糍粑居多。
小时候,我住农村,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抖糍粑。抖糍粑是技术和力气活儿,也是传统文化与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抖糍粑前一天晚上,先找好打糍粑的壮年男子,然后把糯米浸泡一个晚上。次日起早,洗锅、上锅、生火,把沥干水的糯米,倒入在甑子里,盖上盖,先猛火蒸,再改用小火。
糯米蒸熟需要几个小时。午饭一过,糯米就蒸熟成糯米饭。壮年男子把石臼搬到街道上,刷一遍水,清洗干净,放点茶油,再把将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接着,两个男子先拿圆木棒不停地揉,不停地转圈,直到糯米饭揉成团。
下个环节,是抖糍粑。换上两个男子,一人按住糯米团,另一人举起木锤重重砸向糯米团,“呯”的一声,惊天动地。然后,两人轮换,边转边打,发出“嘿呀”声。糯米团黏性越来越大。几分钟后,糍粑抖好了。两个男子用木棒同心协力把糍粑弄到准备好的簸箕上,大婶用草绳打点油,把糍粑从木棒上剥落下来,用手指分成鹅蛋般大小的圆团,稀稀疏疏地摆放在竹筛上,由小孩端进屋里,交给大婶,大婶耐住性子慢慢压成圆饼状。然后,需要两天多时间晾干。
晾干后,把糍粑浸在稻秆灰水里保存,存放一个多月都不会变质。家里来了客人或想吃糍粑时,就把糍粑从稻秆灰水中捞出来,搓洗,除去黑色杂质,冲洗干净,用手帕擦干水,放菜板上,切成四片或者六片。或油煎或油炸,或水煮或火烤,极其方便。
其中油炸糍粑最美味。炸糍粑的油,一般用家乡土榨的茶籽油,猪油次之。炸糍粑时,不能操之过急。上锅、点火,烧热锅子,倒半锅茶籽油,把油烧滚,沿锅边放糍粑,糍粑滑入油中,发出“嗞嗞”声。
糍粑慢慢膨胀,漂浮油中,像小鱼在油面浮着游动,甚是可爱。把火调小,用夹子翻转糍粑数次,慢慢炸软,炸成金黄色,不粘锅,很有看相。炸好的糍粑,香味浓郁,捞出,沥干油放入碗中。有的糍粑会“啪”的一声,**嫩的“肉”瞬间暴露无遗,显得柔和,吃起来色香味俱全,不带苦味,惹人喜爱。
家乡的抖糍粑,历史悠久,据说源于西汉,发展于唐宋。从古到今属于一种传统美食,同时也是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吃抖糍粑,还得泡家乡的油茶水。茶叶是自家地种的,摘回用半干松树叶烧烟熏干。泡油茶水,有些讲究。把一块老姜用刀使劲拍裂。洗净铁锅,点火预热,放食用油,听到锅里的油发出“啧啧”声,放老姜下锅,炒几秒钟,再放茶叶,用勺子边炒边压,倒入一小碗水,用勺子压着老姜和茶叶来回滚动,分把钟后,倒一铁锅水,盖锅盖,滚煮三分钟。把锅里的油茶水倒入过滤的茶壶,让茶叶与茶汤分离。
吃抖糍粑,先斟一碗油茶水,第一碗油茶水,茶味过浓,略带苦涩,油味十足,一般孝敬老人,有助于消化。吃抖糍粑前,先喝一口油茶水,然后,边吃糍粑,边喝油茶水。糍粑入口绵软,清脆柔滑,油而不腻。吃多吃少,随个人喜好,可以一餐吃饱。
抖糍粑除待客食用外,可用来走亲戚送礼。逢年过节,到县城走亲访友,带上抖糍粑,再好不过了。家乡的抖糍粑,享誉周边乡镇,虽不珍贵,但有钱买不到厚实的亲情与友情。拜访老者,送上糍粑,便是献上一份孝心。
曹建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