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高粱

一棵高粱

(传说故事)

作者 | 国承善

高粱,土名,蜀黍,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谷物类,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等特点。籽粒可用来食用和酿酒、酿醋。高粱穰也叫蜀黍穂,用锄头刮去籽粒即为蜀黍苗,亦可用来缚炊帚、站笤帚等,最顶端的挺杆还可以串成篦子(盖垫子),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家庭的人都用得着,它是五谷之中用途最广的一种。高粱的茎秆又叫秫秸,高大而粗壮,尤其白高粱,它比红高粱要晚熟十天左右。以前我种植过这个品种,茎秆格外健壮,临朐人称它为“箔柴,”它是旧时农村建房必备之物,打成箔用来养蚕乃当之首选,晒软枣、柿饼、地瓜枣更是非它莫属。以前有个谜语叫做:“远看青连连,近看竹子园,会打得打个白头小将,不会打得打个黑糊懒贪。”谜底就是高粱穂,它是没有形成籽粒的土名“乌梅。”外皮光滑细腻,内呈黑色,生可食用,小时候特别喜欢。

淄川某地方有座庙,建在旷野之中,内有一架横梁就是用了一棵高粱秸,故事就从这棵高粱秸说起······

从前,有一村名曰王家庄,该村依山而建,村前有条小河,庄后低洼处有座小塘坝。忽一年发了大水,将其冲垮了,坝底的鱼虾顺水流出,村民们都去里面捉鱼,这天上掉“馅饼”的事,谁都想捞一把,沾沾荤腥。这村里有位王掌柜,经营着几十亩良田,为人忠厚,乐善好施,他有个十来岁的儿子,骨子里透着好善之心。这天听说水库里有鱼,也一块参与其中。忽然他见一条泥鳅在渍泥里翻滚,看上去十分难受,尽管泥鳅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但同属鱼类,一旦离开了水,生命也就朝不保夕了。于是便起了怜悯之心,将它“救起”放了生,别人都笑这孩子愚蠢,到口的美味就这样放弃了。

大雨冲垮小鱼塘,愚昧凡夫争抢忙。

谁人肯舍垂手利?善人慈悲救当场。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老掌柜的已然去世,撇下的家业就由他的儿子接手,人称王少掌柜。每逢农忙时,活干不过来就去集市上寻短工帮忙,找了几人老是不服从安排,活也干不到他心里去,便贴出告示重资遍寻四周农活好的且服从安排的人。这天来了一位身材不高,脸面黝黑,一看就感觉很壮实的庄稼汉,但不知他营生怎么样,少掌柜就先带他到坡里转了转,先锄锄地看架式感觉还行,是个下力的,就说:“这地越锄越抗旱,说明锄头上有水。”过了几天,这小觅汉敲下锄头放在锅里,就去烧火,不一会就闻着屋里一股铁腥气,掌柜的一看锅里煮着锄头,没添水,锅底都快烧红了,忙问,你这是干啥?你不是说锄头上有水吗?我看看真假,觅汉一本正经地说。掌柜的没言语,心想,这人倒也听话,起码把我说的话当回事。就说:“庄户地里干活要带活路(营生),说白了就是不能光干一样,比如刨地的时候遇到地里的石头,就顺便扔出去,锄地时也会捎着镰,顺势割掉堰头上的杂草。场院里要放下扫帚摸起杈,农忙时抱着孩子喂猪,有时猪喂饱了人也就吃饱了,这叫两不误。”这天掌柜的试探地问,连续阴天屋里潮湿,怎么才能让太阳晒进来?话音刚落,他迅速搬来梯子扛着镢就爬上了屋顶,并说把屋顶扒上个窟窿太阳就晒进来了。他这也是在试探掌柜的“耐性。”掌柜的不但不生气,倒还觉得这人可靠,干脆把地里的农活全交给他干,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话说这一年,主家耩了五亩地的高粱,到了剜苗子的时候他就问掌柜的要稀还是要密,掌柜的说:种高粱就图使秫秸,千万别留密了,有道是密倒蜀黍稀倒谷。很显然掌柜的意思是留苗越稀越好,但稀也得有个标准,哪曾想五亩大的一块地他锄头遍只留了五棵高粱。周围种地的邻家一看这情况,就把话传到掌柜的耳朵里,你也不去看看,苗子确实有点“稀”。掌柜的很沉着,并没立即去看。心里话,既然把权交给他,就由他干吧,总不能老跟着他腚后头看着,稀就稀罢,就是没要密了。报信的人还算有素质,没说苗子拔完了,只用了“有点”二字,未将事态夸大。到了锄二遍地的时候他又问,还要不要间苗?掌柜的说:“按照常规锄二遍地必须将那些弱苗适当去除,叫定棵。”既然掌柜的发了话,心里就有数了,回到地里他把四周那四棵全用锄耪了,只留中间的一棵,整片五亩地里留有一棵独苗。

这时候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这不叫干活,简直是在搞破坏,还有的说,想不到老掌柜一生积德,下辈子摊上这么个败家子。又不敢多言多语,打了人家的饭碗,毕竟找个听话的人干活不容易,现在苗子拔完了,说什么都晚了。起初那五棵并没什么两样,自从拔了周围四棵,这一旮旯没遮阴的,四周的肥水一块往这里聚,晚间的露水顺着茎叶流下,茎根向四周蔓延像树根一样露在地面,犹如密密麻麻的铁巴子嵌在土里,十分牢固,使得这一棵高粱秸迅速膨大,立竿见影,发粗、长高,那真是一天一个样。邻居们见了一个个瞠目结舌,惊讶的很。一场大风,人家的高粱由于留苗过密都倒伏了,唯独他这一棵愈发挺拔。茎秆有暖瓶胆那样粗,蜀黍头足有花篓那样大,蜀黍穗子如扫帚苗样,粒子似豆粒大小,人见人爱,就是生长期长点。人家的蜀黍头都用镰刀“纤”来家了,他这棵才刚晒米。及至成熟,不得已用锯将弯脖处割断。他事先对掌柜的说,今年的粮食大丰收,你这场院太小,要加大,越大越好。掌柜的虽然觉得有点不切实际,但还是照办了,在原来的基础上尽力向外扩大了一倍,至到山根,用碌碡磙得明光铮亮。高粱不同玉米、小麦,需晒干了才能打,由于穗大,需反复晾晒。临近打场,他事先通知掌柜的要多准备布袋盛粮食。这天来的人特别多,说是来帮忙的,更多地是来看热闹的。他也不用碌碡磙,他找了个蜡杆子,站在场院中间,照着高粱穂用力一打,刷地出现一道粉红色的光影,就像是有人拿着个大簸箕朝半空扬了一下,光滑的场院瞬间显出长长的一地粮食,只见他左一下,右一下,一会功夫,高粱米就像个小山岭一样堆满了场院,只怪地方太小了。周围的人都瞪大了眼睛,哪见过这场景,认定他绝非常人。看来苗子留密了是不行。

高粱这作物,由于茎秆太高,一打胞头重脚轻,阳光晒不到根部,扎不上水根,一遇风顺势倒伏,再次生长,秫秸就弯了,没法使用,倒伏过的秫秸,粮食也好不到那里去,净出“闭眼粒。”五亩地里一棵高粱,也没少打了粮食。周围的人也都自觉前来帮忙往家扛布袋,直到将他所有的粮仓灌满为止,剩余的全分给了乡亲,赢得了口碑。人们都称赞少掌柜的有福气,当然这福也不是凭空来的。

粮食入了囤,觅汉也病倒了,掌柜的伺候在床,说要给两倍的工钱,表示对他的感谢。他说,恁不用谢我,恁的善念大度注定了恁应得的福报,任务完成了,我也大限将至,该走了。他说:其实我是来报恩的,恁还记得那年发大水时救得那条泥鳅吗?那就是我。这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他说,每逢端午节,我便来看恁,到时会带点雨水,滋润禾苗。当恁看到院子里有条鲤鱼那就是我,我已不再是泥鳅了。后来当地村民为了纪念它,就在这块高粱地里盖了座庙,并用这根秫秸当了房梁。

国承善,1961年生于嵩山,现居东城,喜爱诗书,系临朐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