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高粱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

来源: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19-12-20 15:59 浏览次数: 【字体: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进一步调整,2020年1月1日,“白酒生产线”不再列为“限制类”,酒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若要加快推进我市“千亿”酒业发展步伐,就要从酒产业的源头上抓起。而原料的生产,不仅关系到群众的收益,还与酒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必须要保障种植户的收益,保证产品质量,用价格来调节种植,市场来决定规模。我们做了一些调查研究,认为,高粱高质量发展,应坚持抓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组织化生产等对策,努力提高泸州酒业和高粱产业的形象和声誉。下面针对我市高粱产业发展及高粱生产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泸州酿酒高粱生产的基本现状

在泸州各级政府的推动下,高粱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粱种植规模、效益大幅增加,园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高粱产业已经成为我市主要的特色产业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酒业发展态势茅台老窖、郎酒、五粮液等巨头产能大幅增加需求旺盛,高粱产业发展呈良好态势。据统计,2019年全完成高粱种植面积31万亩,产量10.5万吨,2015年增加9.7万亩,年增长46%杂交高粱新品种示范取得较大突破,单产水平进一步提升2019年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比常规高粱增加50%以上。全完成高粱生产订单27万亩(其中泸州老窖公司常规高粱5万亩、郎酒15万亩、沈酒0.2万亩),订单需求总体趋势还在增加。

二、酿酒高粱生产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泸州原产地糯红高粱无论产量、品质俱佳,在全国、全省都有重要优势。当前我市生产规模较大,种植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工艺要求不断更新,高粱生产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继续做好功课,不断改进提高。

(一)本地高粱产需矛盾较为突出我市高粱生产与实际酿酒需求量之间极不适应,一方面本地酿酒高粱数量短缺全市70%的高粱原料靠省外调入,另一方面,我市高梁生产发展缓慢。据调查,在市场的引领下我市高经历种植面积由大到小变迁,现在正恢复性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地高粱原料占据成本优势,对本地粮形成了较大冲击,本地粮种植面积逐渐滑落,价格低迷,到本世纪初,随着消费者对酒品质要求的提升,才开始得到恢复上涨。今年东北高粱到厂价3元/公斤,澳洲高粱、美洲高粱到厂价仅2.6元/公斤,而本地高粮订单价格在7-8元/公斤,高出130%以上因此,酒类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宁愿通过酿酒工艺的改造来低价购进外地高粱,也不愿采购本地红粮,追求低端低价竞争,然而据调查,实际上高粱原料成本也仅占高端酒总成本1%左右,但是,泸州糯红高粱的品质显著优于外地高梁,是不争的事实,泸州高梁是在优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进化发育的高粱地方品种,俗称为红粮,是糯质型,支链淀粉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度酿造厂家普遍反映,泸州糯高粱出酒率高,酒的风味特别。故泸州老窖、郎酒、茅台等名酒厂家一直沿用至今,是高端白酒的必然选择,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必将进一步促进本地原粮发展

(二)绿色发展质量不高目前本地糯高梁亩产量在250公斤左右,随着杂交高粱泸糯8号、金糯粱一号的推广,杂交高粱亩产可达400-500公斤。由于受病虫害危害、栽培技术不先进等因素影响,我市高粱发展存在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还未全面普及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病虫害危害严重,据调查,由于受高粱蚜虫、高粱炭疽病等病虫害危害,有的年份高粱产量损失达30-50%;是栽培技术仍较落后,育秧技术栽培技术、肥水管理技术还处于传统的经验阶段三是绿色及有机生产规模较小,全市仅有泸州老窖有机高粱基地5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16%,有机食品开发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三)高粱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长期以来,我市高梁订单生产发展缓慢规模化和订单面积虽然较大,但开展紧密型订单的企业极少,目前只有泸州老窖积极参与基地和生产组织,郎酒及其他酒企都是松散订单,实际效果不佳,导致本地红粮种植面积始终上不去。再加之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生产手段落后,制约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进程。

(四)高粱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由于高粱大多种植在土扁、山地,土层瘠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高粱生产水平难以得到保障。近几年虽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了大量生产示范基地,但大面积无法达到生产发展需要。

进一步促进高梁产业发展的对策

酿酒业是泸州的重要经济支柱,加大、加快泸州糯红高粱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实现高粱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高粱基地建设、绿色防控、组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酿酒原料是决定酒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好原料就酿不出好酒。抓酒业发展,首要任务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原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市必须更加重视,突出发展高粱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对危害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的生产行为,要坚决加大惩治力度。标准化生产主要是加大绿色和有机高粱生产技术推广,抓好高粱原料生产源头控制,农业部门和龙头企业需要按照绿色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加强绿色防控监管监督。特别是应该将农业机械化推广和高产高效示范作为重头戏,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

(二)坚持抓园区建设。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发展规模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田块整治、改田改土是必然趋势。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加大我市342万亩“两区”划定成果应用,大力推进高粱园区基地基础建设,坚持成片推进,逐步改善高粱生产基础条件,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基地样板,带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示范园区公路、排灌、水利、病虫防治等设施和土地整治工程进行改善,技术上坚持“小改大”,降低坡度,至于耕地暂时破坏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的方法进行恢复。

(三)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泸酒要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长远,努力提高酒品质。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制定一些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政策,引导企业发展高粱原料生产基地,实实在在将生产基地作为酒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另一方面,可借鉴泸州老窖10多年基地发展经验,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发展规模化生产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储,将企业基地农民绑为一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相诚信”合作机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四)加大酒文化宣传和研究。泸州位于中国白酒金三角,是糯红高粱原产地,栽种历史悠久、品质显著优于周边地区;再加上泸州拥有“酒城”美誉,泸州人对酒也情有独钟,拥有白酒“五朵金花”的两朵。政府和企业应加大酒文化基地研究和建设,进一步挖掘、完善酒产业链,彰显中国“酒城”地位。(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文字/ ;审签/袁富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