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全身都是宝,家家户户都离不了——渐行渐远的红高粱

国庆节回乡,赶上秋收,庄稼地里,机器轰鸣,除了玉米,就是黄豆和花生,方便种植、收割的作物,曾经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红高粱,基本见不到。

高粱在南阳老家称桃黍,上世纪90年代前,曾被广泛种植。桃黍浑身是宝,农村生活处处离不了。

高粱种植与玉米同步,布谷鸟一来,割麦种豆,那会儿没有机器,玉米是人工播种,俩人配合,刨个坑,洒上玉米种子,出来一排排,很整齐。高粱不同,种子小,生命力强,需要用耧来播种。高粱常与玉米同地块,高粱茎高,长达两米多,虽耐倒伏,真遇到狂风,也损失惨重,故多随玉米种植,豫西南,秋冬多西北风,便选择在玉米地东南的位置,留出一些空地,播上高粱。风刮过来,穿过玉米地,对高粱构不成太大威胁。

高粱在成熟前,价值便有所体现。只不过,是相对儿童来说。临近成熟的高粱杆,折下来,跟吃甘蔗一样,用牙撕去外皮,里边的茎是甜的,水分也相当高,越往根处,甜度越大。不过,不是所有的高粱都甜,这也需要甄别,一般是较粗矮的,甜,细高的,则不太甜。

这种粗矮的品种,我们叫“甜到梢”,能从根甜到顶,比甘蔗都甜。“甜到梢”不常见,仔细找,还是可以找到的,说到野外生存,庄稼地长大的农村娃,个个都饿不住。小伙伴们,谁找到一颗,都是折成一节节的,大家共享,解渴又止饿。这种大自然的馈赠,伴随我整个童年,到90年代,农家粪逐渐减少,大量使用化肥,高粱茎逐渐不甜,“甜到梢”也更难寻觅了。

玉米金贵,种子是主食,还能卖钱,秸秆捆起来当柴烧,总是先收获。高粱相反,生活条件好了,种子就贱些,主要收秸秆。种子多是给鸟准备的,高粱熟那阵儿,庄稼地里,高粱穗都红了,一个个勾着头,果实累累,鸟站上边,整颗高粱不停在空中摇摆,高粱地成了鸟的乐园。

赊店老家是酒乡,汉光武帝刘秀起义时,曾在此地刘氏酒店,“赊旗访将,起师反莽”而得名赊旗店,如今,赊店老酒、天长地久,更是名扬天下。然而,赊店酒是清香型,酿酒主要原料是水稻,不用高粱。

80年代,温饱解决,白面完全够吃,看到高粱面就反胃的老一辈,再不想吃高粱面,高粱除了成熟前在地里喂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就是收回来,喂牲畜。

收获高粱,工序复杂,先期收回去的是高粱穗,连带约两尺的茎用镰刀一起割下来。留下高粱杆,在地里直到翻地前才收回去。收获的高粱穗,拿晾晒场里晒干,在石磙上逐个摔掉种子,留下来的穗带两尺的茎一起,扎成捆,待农闲时节,扎成笤帚。也就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扫帚,老家又称笤黍,便与它的学名中的黍有关。笤黍家家必备,基本都是自己做的,如今流行塑料扫帚,笤黍仍在农村占重要地位。

除捆扎笤黍外,还能捆扎成小型的锅刷,笤黍是带穗上的高粱壳的,锅刷的做法同笤黍,只不过短一些,用料也少。扎成后,再使劲摔,或用钢刷刮,去掉高粱穗上红色外壳,只留下茎丝,锅刷就做成了。同玉器加工,上等的好玉,首先选择做玉镯,其次才做其他玉制品加工。高粱的精华也就是扎笤帚。

紧随高粱穗的那段茎,老家叫葶子,表面光滑,韧劲足,没有关节,用处也很大。常见是做锅排,也就是锅盖。农村土灶台,大铁锅,根据铁锅的尺寸,用葶子做成锅排,锅排制作简单,用针线穿过葶子,连接起来,根据锅的尺寸,裁剪一下,就成了。家里老年人,人人都会做锅排。锅排既能当锅盖,又能单独使用,常见是包饺子时临时放置饺子。这些年,城里人讲回归质朴,放饺子的锅排又流行起来了。

做成的锅排,中间减去几根,形成中间透气的锅篦子,做饭时候热馒头用。既然要热馒头,上边就要有盖,于是,老祖先又把葶子浸软,折成圆形锅帽,锅帽的制作较锅排复杂,要折成帽子的形状,还要保证不断,形象也得好。这个能做的少,不过,各家做一个,也都能使用很多年。

锅帽还有一个妙用,治疗结巴,谁家有结巴的,叫到厨房,热馒头那会儿,锅帽热劲足,诱导结巴说话,趁其不注意,正结巴着,掂起锅帽,扣在结巴头上,结巴就治好了,以前感觉很神奇,后来才知道,这个主要作用是一惊二吓。

农村是个天然大课堂,更是儿童乐园。对小朋友来说,葶子表面光滑,长的均匀,可以制作鸟笼。鸟笼制作不复杂,葶子排列整齐,用线穿过便可以,不过这项技术也不是谁都会的,家里基本都是爷爷们来做,给孙子玩耍。做成后,大号可做鸟笼子,也可做成小号,装蝈蝈,农村黄豆地里,蝈蝈是常见害虫,夏日当午那会儿,黄豆地里一片蝈蝈叫,抓回来,放笼子里,就是儿童宠物。

高粱杆外层的皮,薄薄一层,也很光滑,柔韧性好,弯曲120°基本没问题,把皮从杆上取下来,可以制作成更小的笼子,扎成家庭用的生活用具,蒸馒头的篦子、茶杯垫子,或者是更小的蛐蛐笼子。

高粱杆里边的芯,比较轻,定型好,韧性也不差,扎在一起,做成各种儿童玩具,扎这个需要些技术,多是心灵手巧的能人。奶奶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蚂蚱、眼镜、项链、手枪、自行车,奶奶说只要她见到这个物品,就可以扎成,这也成就了我和弟弟们的童年,乐趣无边。

高粱杆可以织成箔,相对于麦秸秆织篙荐,织箔更容易些,对技术要求不那么严格,箔属于粗狂型产物。织箔需要专门的工作台,两三个人配合着完成,放一根高粱杆,左中右三根线对压一次,最后织成需要的长度。

箔的用处很广,以前农村的床,都是几根横杆支撑做的框架,没有床板。床框架上,先铺一层箔,作为最底层的支撑,再铺上篙荐,最后再铺褥子,后来有了床板,就在床板上铺篙荐,再后来,才有了床垫。篙荐和箔最大的好处是通风通气,人睡上边不软不硬,不至于生毛病,不像现在的床垫,通风性跟这些天然物品没法比。这种天然材料,也有缺点。屋子潮湿时候,虫子喜欢栖居在里边,最常见的就是跳蚤,每年夏天,都得把箔拿出去晒晒,防止生虫子。

90年代,老家一带种棉花,箔还能用来晾晒棉花。棉花蕠子洁白无暇,在地上晒不合适,易粘灰,家里养的鸡鸭,跑上去也不好。乡亲们就在地上打桩子,箔架桩子上,摊开来,在上边晾晒棉花。

平房兴起前,都是起架房,大梁椽子架上去,也要铺设一层箔,降低缝隙间距,之后再铺泥上瓦,这也是利用了箔的柔韧性,这个对高粱杆的需求较大。

高粱收获后,留在地里的高粱根,要捡回来,晾晒干,摔倒土,冬季来临前,学校开始收高粱根、芝麻茬,一块称重交给学校,冬天在教室烤火用。

高粱浑身是宝,被利用的非常充分。然而,社会在进步,高粱能做的,都被替代了。5000年的传统种植历史,新石器时代先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如今,也很少食用了。前阵子,和母亲谈起买点高粱面,回来蒸馒头吃,母亲表示,高粱面的馒头,咬不动,只能少掺一点,起个装饰。谈话被父亲听到,父亲坚决反对,还好,身体上没什么反应,不像看到餐桌上的红薯,胃立马就返酸。

季羡林先生在怀念母亲的文章里,把那时候的粮食分为三等:“白的”(小麦面),最好;“黄的”(小米或玉米面)次之;“红的”(高粱面)又苦又涩,难以下咽,甚至谈“红”色变。

看来,高粱在60年代,确实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是深入人心的。如今,虽然淡离了餐桌,却以另一种更加深远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酒杯里,牵挂着友谊和感情的恒久远。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杨道宾,男,1985年生,社旗县大冯营镇人。现居洛阳,从事文秘工作。平时喜欢阅读思考,仰慕古仁人之心,闲暇时写些豆腐块文章,记录生活感受、描画社会万象,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以深思运笔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