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使用高粱大麦时应注意的加工工艺问题

山东格兰德提醒您关注每日技术资讯

近两年随着澳大利亚高粱大麦和美国高粱相继进入中国市场,高粱大麦在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被市场接受。高粱大麦作为一种可替代玉米饲料的原料,已在更多的饲料企业得到运用。在更多研究营养的同时,其生产工艺的研究也不容忽视。

一、粉碎工艺的差异

国内外对高粱大麦的粉碎粒度认识上有较大差异。依据澳大利亚饲料厂和农场自配料数据表明,高粱大麦粉碎工艺差异很可能导致猪的生产效率低,体外淀粉消化试验证明粉碎粒度越大,消化率越低,高粱或大麦的粉碎粒度不能大于1mm。其它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硬高粱和软高粱,其理想的粉碎程度分别是300微米-500微米。但是随着猪和鸡的年龄增大,理想的颗粒大小也要增加。笔者认为,高粱大麦的粉碎力度,更应该注意以更适宜调质制粒为原则,粒度小,单位重量的饲料接触面子大,调质更充分,因此高粱大麦饲料粉碎粒度不易过大(建议不超过1.2mm)。一般认为锤式粉碎机比对辊式粉碎机更能够降低粉碎粒度。

二、混合时物料水分控制

调质前粉料中的水分含量是一项很重要的参数,其对饲料成品质量、饲料加工效率、设备损耗、动物对饲料养分的吸收以及动物生产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高粱大麦由于调质需要更高的温度及低湿度蒸汽,因此为了更好的调质制粒,混合后的水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混合后水分应该控制在12-13%左右为宜,因为**制粒水分为15%-16.5%,每增加1%水分,料温度上升11度,因此如果混合后水分过低,料温就不能达到**温度,当混合后水分过低时,建议通过添加液体防霉剂水溶液进行调节。

三、调质时蒸汽要求更高

调质是饲料生产的重要环节。蒸汽质量对调质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质是蒸汽将水分、热能传递给饲料的过程,只有干燥的饱和蒸汽才能快速将热能传递到饲料上,饱和蒸汽的热传递是瞬间的。过热蒸汽由于热容量低,传热性能差,过热蒸汽需要一个2-3分钟的自冷却过程,调质过程是小于3分钟的,因此不能较好的完成调质。湿蒸汽的热容量也很低,且二次蒸发将更加降低了热能,其所含水分也会阻碍蒸汽与饲料的热交换,造成局部的水分的偏高,容易造成制粒打滑,局部水分偏高后,冷却中不易被带出,容易引起局部霉变。

高粱大麦中,由于富含淀粉、纤维,其调质时,如果使用湿蒸汽,将更容易产生打滑;而如果采用过热蒸汽,由于调质不充分,淀粉糊化差,制粒也将比较困难,因此对蒸汽要求也就比玉米饲料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