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85)第三路军缩编 黑嫰平原刮起红五月风暴

1940年3月下旬,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在参加伯力会议之后,率高禹民、马克正、夏振华、阎副官、李敏、朴英善等一行30人,经21天雪地艰苦行军,于4月中旬到达北满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南北河支流﹣﹣木沟河这个地方。冯仲云详尽地向第三路军总指挥汇报了伯力会议精神。他们决定在木沟河召开第三路军在龙北的第3、第6军干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篯、政委冯仲云、第6军第3师师长王明贵、第3军第8团政治部主任赵敬夫、第6军第1师代理师长陈绍宾、原下江特委书记高禹民、第6军第10团团长边凤祥、第9军第2师师长郭铁坚、第6军第2师第12团政治部主任王钧。会议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会议首先开几天,然后由各大队干部率队出去活动,打了几个胜仗,缴获一些粮食,又回到总指挥部继续开会。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中共北满、吉东省委代表联席会议决议精神以及中共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决议,讨论北满党组织面临的新任务,对第三路军部队进行整编,编为第3、6、9、12共4个支队。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张寿篯要求地方和第三路军的各级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并吸收抗日积极分子,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集中财力、物力,积极支援抗联,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胜利的军事活动,提高广大民众抗日救国的决心与信心,创造北满抗日救国的新局面。

接着,冯仲云又赴龙南地区,整理龙南部队。在南进途中,冯仲云躲过讷漠尔河的山洪及敌人在绥棱地区的疯狂"讨伐",到达绥棱县东部山区,会见了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金策"完全同意和接受上级的新原则指示,并决定将这一指示执行到实际工作中去"。他们根据当时的敌情环境,认为"召集党的较大会议是困难的。经过1938年艰巨的环境,经过反军阀主义、反右倾剧烈的斗争锻炼出来的北满党委是完全统一一致的",决定不再召集党的较大会议,就在现地召集活动在这一地区的第3军、第11军之一部混合部队党的会议,并根据会议精神将这一部分部队改编成第三路军第6支队,同时确定了当年夏天平原游击战的主要任务。

会后,冯仲云随第六支队袭击了绥佳线的圣浪站,不久即渡过大、小呼兰河到达庆城、铁力、木兰地区,最后在安邦河上游地区会见了在这里的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总参谋长许亨植、第3军第1师师长戴洪宾。他们召开了该部队党的会议,传达伯力会议精神,整顿了该部的党组织和政治工作,把龙南的抗联部队改编为第三路军第12支队,制定了军事活动计划。在这里,冯仲云还会见了北满党组织龙江工作委员会(肇州地区)的负责人,并给了具体指示。当时敌人对这一地区实行的"大讨伐"已经开始,冯仲云遂返回北满省委。

这样,在张寿篯、冯仲云主持下,抗联第三路军先后于四五月间完成了龙北、龙南的第3、6、9、12支队的改编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各支队的编制与活动区域重新进行划分:

第3支队,队长王明贵,政治委员赵敬夫,参谋长王钧,该部由第6军教导队、第6军第1师第1团、第6军第2师第12团、第6军第3师第8团、第3军第3师第7团组成,下辖第3、第6两个大队,4个中队,8个小队,队员90名。该部以朝阳山为依托,活动在嫩江、讷河、德都、甘南、景星、巴彦、阿荣、布特哈等县、旗。

第6支队,队长张光迪,政治委员于天放。该部由原第3军第2师、第11军第1师组成,下辖第9、第12大队,队员90名。该部以绥棱、铁力山区为基地,在绥棱、海伦、明水、拜泉、绥化、兰西、通北、青冈等县活动。

第9支队,队长陈绍宾,政治委员高禹民,参谋长郭铁坚,副官长边凤祥。该部由原第6军第1师、第9军第2师部分队伍组成,下辖第15、第18两个大队,4个中队,8个小队,队员90名。该部以南北河为后方基地,活动在北安、通北、克东、拜泉、克山、明水、甘南、阿荣各县、旗。

第12支队,队长李景荫(后为戴洪宾),政治委员许亨植(兼)。该部由原第3军第1师组成,下辖第21、第24两个大队,队员90名。该部以巴彦、木兰、东兴境内的安邦河两岸为基地,活动在铁力、庆安、巴彦、木兰、东兴、绥化、望奎、肇东、肇州、肇源各县。

第三路军所属各支队经过整编之后,在中共北满省委和张寿篯的领导下,认真总结了1939年在黑嫩平原的作战经验,采取大步前进、大步后退、声东击西、远距离奔袭等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不少胜利。遭受沉重打击的日伪政权在中共北满省委和张寿篯领导下的抗联第三路军的英勇作战面前,显得无可奈何。在1939年发表的《康德八年度治安肃正计划书》中这样写道:"现在在北安省蟠据最有力的共产匪团,当推张寿篯所率领的抗联第三路军系共产匪了:他们组织了东北抗日联军西北临时指挥部,张寿篯自任为总指挥。在指挥部以外有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四个支队。支队是蟠据于本省之北部、南部、东部山林地带或邻近诸县,有时有向省外各地跳梁之势。此等匪团,因过去之东南地区及三江省肃正工作进展关系,乃进入本省。且其过去富于实战经验,行动执拗果敢,最近更接受苏联的积极领导,特别努力于党军一体的活动、地下工作的展开及扩充",并惊呼:"若不在今天切实的作一拨本塞源之措置,将来忧患祸根实属重大。"

1940年,东北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时期。同抗联第一、第二路军一样,抗联第三路军面临的敌情也是极其严重的。

第三路军西征的成功,及其全部进入北满平原地区活动,这让日本侵略者对北满的法西斯血腥统治也日益加紧。虽然北满地区尚未像东南满和下江、绥宁地区那样实行"集团部落"制度,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冲破重围进入北满腹地,不能不引起日伪当局的严重关注。他们在北满加紧实行保甲连坐制度,大肆散发反苏**传单、书报,甚至把每家的墙壁上都贴满了这类宣传品。每甲都被召集训过话。原来在全东北各地实行身份证制度,但不统一。1940年10月以后,日伪在全满实行了统一的身份证明书制度。身份证除须贴照片外,还要印上个人的手纹。同时,日寇组织和强化了各县、区的谍报网。敌伪统治的"模范县"德都、青冈、兰西、庆城等地,严令老百姓每两小时到警察署报告一次。一接到情报报告,"讨伐队"便立即出动。在夏季,日伪强迫人民沿公路站岗,其距离在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并强迫数百、数千人搜查高梁地,日伪军则坐在汽车上加以监视。在抗联经常活动的县、区以及和山林接壤的地区,敌人开始加紧建立所谓"模范大屯"。从汤原县、木兰、通河、东兴县开始,直到嫩江县北数千公里的兴安岭与平原的毗邻地带,敌人建立大量的日本武装开拓团、日本青年义勇队训练所,以监视和防止抗日联军同人民群众相接触。

在交通方面,铁路与公路平行工程和平原汽车路也已基本完成。凡属抗联经常出没的山林区域,或日本木业公司附近都建有纵横交错的汽车路,增加了日伪军打击抗联的机动性。

同时,日伪军还强化了沿山警备线(封锁线),在沿山高地建有监视哨兵营,控制着抗联在山林与平原毗连地带的出入。日寇对广大人民的恐怖政策有增无减,不但城市侦探密布,广大乡村中的木业、炭窑、工人区等都暗伏侦探,以监视抗联与群众接近。日本特务机关曾训练大批伪军退伍人员做侦探,分散在抗联活动地区或企图混入抗联施行里应外合之计,以便拐械、暗杀、组织叛乱等。日寇发现与抗联有联系者则大肆杀戮,无一生还。仅讷河县东部一个区被杀害的普通老百姓就达五十多人。

日伪军对抗联的"扫荡"不惜血本。第三路军每个支队所面临的日伪"讨伐队"至少在800至1000兵力,并以空军配合。同时,日寇改变了"分区屯驻,分进合击"的扫荡战术,实行"集中主力,随时出动,各个击破"的战术,把"追逐主力部队为目标",变为"穷搜山林,打击领导机关"为目标。敌人的兵力和野蛮手段都大大超过1939年。1940年春,敌人又调集了兴安骑兵团、森林警察队、伪军一个团、日军一个师团共五千余兵力,"围剿"北满第三路军各支队。

尽管身处敌人的重重"围剿"与"讨伐"之中,1940年3月24日,中共北满省委发出开展"红五月"活动的通告,要求所属地方和军队党组织在5月份组织民众、军人或军民的纪念活动。所属队伍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形"尽量地采取胜利的军事行动",如攻袭敌人城镇、防所、车站,破坏铁路、桥梁、电线,缴获轻重机枪、步枪、衣服、经费,发展队员,建立地方群众组织,发展新党员,召集纪念大会、军人大会等。该通告特别指出,北满各地的部队在统一的计划下,按着规定"展开'红五月'比赛运动"。

所谓"红五月",即5月的几个纪念日,为"五一"国际劳动者纪念日,"五四"中国新文化运动纪念日,"五五"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鼻祖马克思诞生日,"五七"、"五九"中国人民反对日贼****的二十一条及袁世凯卖国殃民的纪念日,"五卅"惨案纪念日。中共北满省委在通告中要求每个人都要在"红五月"竞赛中做出成绩,并且根据优劣施行赏罚。

"红五月"竞赛活动从4月13日起至6月7日结束。第三路军各支队都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竞赛活动中。


第三路军第3支队三战三捷,首开"红五月"竞赛的胜仗。

在第3支队后方基地朝阳山五大连池一带地区,经常尾追的敌军有千余人。特别是驻扎在讷河和德都之间的北兴镇(今属克山县)伪警察大队组成的伪北安省"讨伐队",多次袭击抗日部队。该股敌人的头目叫董连科,原为土匪头子,后来效忠日军。该部经日军挑选和训练,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与从各县征选的快马,组成了200名骑兵"讨伐队"。且他们自恃地形熟、枪法准,了解抗联队伍的战术与习惯,所以特别嚣张,不可一世,多次叫嚣要专打抗联部队。1940年3月间,董连科率"讨伐队",准备再次"讨伐"这一带的抗联部队。

第3支队决心在"红五月"运动中首先消灭这支"讨伐队",在支队长王明贵、政委赵敬夫率领下,决定避开嫩江、讷河、克山、德都各县日伪军,采取调虎离山办法,聚而歼之。

第3支队先以一支精悍小队诱敌,引狼出洞,有意让伪骑兵"讨伐队"发现行踪。敌人闻讯后,果然迅速从北兴镇驰出,寻踪尾追而来。第3支队的主力早在朝阳山地区选择有利地形严阵以待。当敌骑进入射程时,第3支队集中轻、重武器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夺路而逃。整个战斗约二十分钟,伪骑兵"讨伐队"伤亡惨重,董连科率残部败走。第3支队乘敌混乱之机撤出战斗。此次战斗后不久,第3支队参谋长王钧率八十余名战士从阿荣旗返回朝阳山后方基地与支队长王明贵会合,第3支队战斗力有所加强。

伪"讨伐队"不甘心失败,续行追击。第3支队在山中再次选择有利地形,打了第二次伏击战。敌丢盔弃甲而逃。随后敌重新整顿队伍,继续在朝阳山里寻找第3支队决战。第3支队诱敌小分队利用熟悉朝阳山区的有利条件,在山里与敌打转转,时隐时现,把敌人牢牢地拴在了山里出不来。

为打乱伪骑兵"讨伐队"的"讨伐"行动,第3支队决定奔袭其留守处北兴镇。

3月中旬的一天夜里12时左右,第3支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北兴镇。他们从北兴镇南城墙冲入,兵分两路,一路进攻留守处,一路进攻伪警察署。敌人突遭袭击,失去战斗能力。第3支队指战员利用这个机会,缴了伪森林警察队留守处、伪北兴警察署和伪自卫团的械,获步枪三十余支,击毙伪自卫团团长,并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数十名爱国志士和劳苦群众。战斗历时半小时,第3支队无一伤亡。

战后,第3支队迅速撤出战斗。拂晓,敌人派出大批骑兵,并配合以飞机侦察、轰炸,汽车前后堵截,但第3支队已迅速离开北兴镇返回朝阳山区密营。

接着,第3支队又乘胜出击,打了一系列的袭击战。

5月5日,第3支队袭击了嫩江县沭河村,俘虏了当地伪森林警察45名。随后,第3支队神速转移到讷河县活动,于5月13日在该县湖山镇附近与伪军李同"讨伐队"遭遇。经过激战,敌溃乱逃跑,第3支队毙敌7名,伤16名,俘虏3名,缴步枪2支,子弹七百余发及两大车给养。21日,第3支队在嫩江县四站(塔溪)袭击了伪警察署、伪自卫团和伪军刘素"讨伐队"一个连,并将伪警察署、伪自卫团缴械,只有刘素"讨伐队"据垒顽抗。经4小时战斗,第3支队未能克敌,便主动撤离战斗。此次交战,毙伤敌6名,缴马枪3支,子弹5000发,战马两匹。

第三路军其余各支队在"红五月"活动中,也都积极行动起来英勇打击敌人。第6支队攻破了绥棱县瑞穗村日本移民团团部,袭击了铁力东部的圣浪站。第9支队先后与敌交战5次。第12支队与敌交战3次。"红五月"活动中,各部队都得到发展,第3支队发展较快,由原来的200人扩大到300人。

1940年9月10日,中共北满省委对"红五月"纪念运动作了总结。总结认为,第三路军各支队在"红五月"纪念运动中"以胜利的军事行动,来震动了敌人的统治,摧毁它的军事的与行政的建筑,获得了很多胜利";同时,通过开展这一运动,使抗联"第三路军更加团结与巩固起来,更加积极与统一化,使它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很大的威望"。总结宣布:"第3支队是在'红五月'纪念运动中第一胜利者,第6支队是第二胜利者。"总结指出,第3、第6支队虽然取得优胜成绩,但不能以此为满足。因为就整个"红五月"运动来看,还存在许多缺点。通过"红五月"运动所取得的成绩,同客观形势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各支队的成绩也很不平衡,在政治教育与纪律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等。"红五月"运动对各支队起到很大鞭策、鼓舞作用,为1940年黑嫩平原游击战的开展开了一个好头。

1940年夏,青纱帐起,又是一个大打游击战的好时节。第三路军所属各支队在这样一个季节,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击日寇的机会。他们向日伪展开新的攻势。日伪军调兵遣将,加强布防,由于力量对比悬殊,第三路军各支队活动区域内的敌情益加严重。但各支队不畏强敌,仍然坚持活动。

出没于讷河、嫩江、德都、朝阳山一带的第3支队,于6月6日袭击了嫩江县大横山日本开拓团建筑工地,活捉伊贺原、横山次郎等4名日本工头,缴枪4支,解放中国劳工167名。7月7日,第3支队袭击了黑(河)嫩(江)至德都公路沿线的双泉屯、科洛站。战斗中,第3支队用日语喊话,宣传抗联的优待俘虏政策,使4名负隅顽抗的日本武警放下武器。这次战斗缴获一台油印机,以及油墨和纸张,战后由政委赵敬夫亲自送到朝阳山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他参加了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张寿篯在朝阳山大横山举办的干部训练班。

不料,就在朝阳山密营,第3支队遭到了日伪军的偷袭。

7月19日,日军渡边"讨伐队"和董连科率领的伪骑兵一百五十余人,携轻重武器、迫击炮,分两路进入朝阳山,逼近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总部机关和教导队当时只有24名指战员,撤退不及,被敌骑兵三面包围。指战员们提出"誓死保卫总指挥部"的战斗口号,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冲击。第3支队政治委员赵敬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先后三次护送总指挥张寿篯突围。张寿篯脱险后,赵敬夫指挥部队与敌作战,击毙伪警察大队长董连科等以下十余名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部队只能迅速突出包围,退出密营。

赵敬夫和曾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宣传部部长、书记、原抗联第3军政治部主任的张兰生壮烈牺牲。12月28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率警卫团到朝阳山烈士牺牲地举行追悼会,并为烈士献了挽联。

这年10月底,冯仲云在向上级和中共中央汇报抗联第三路军半年工作及平原游击战情形时称:第3支队政治委员赵敬夫"是有文化素质、军事政治颇有锻炼的干部。第3支队漠河站缴械,四站、科洛站之击破,赵是有巨大作用的。而赵在第3支队时政治工作颇为可观。朝阳山之役,赵敬夫同志壮烈牺牲,不仅是我抗联第三路军之损失,亦龙北民众所同声哀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