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目
1.单冠毛菊(Haplopappns gracilis)2n=4,
2.蕨类植物瓶尔小草(Ophioklossum reticulatum)2n=1260
3.作物大多在2n=10-40,少数如猕猴桃、甘蔗等高达100左右。
4.对具有高染色体数的作物,只宜分析数目变异,不宜做核型分析。
原因:a.染色体小。b.可能含有较复杂的多个基因组,难得准确而有价值的结论。c.数目难稳定一致。
1)、小叶猕猴桃2n=58;2)、大籽猕猴桃2n=116;3)、京梨猕猴桃2n=116;4)、狗枣猕猴桃2n=116观察染色体的细胞数越多,准确性越高,也易发现变异情况,此外,这样才具代表性。
全国第一届植物染色体学术讨论会上,约定,计数染色体数目,以30个细胞以上,其中85%以上细胞具恒定一致的染色体数,即可认为是该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二、基数与倍性
1.染色体组(Chromosome set):指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体细胞核中的全部染色体,在多倍体生物中则指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如小麦单倍体染色体组分由三个染色体组(ABD)组成。每一条染色体是染色体组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2.染色体基数(chromosome basic number):指一个二倍体种的单个基因组的数目,在一系列多倍体中,最小的单倍体(monoploid)的染色体数称为基数。常用“x”表示。(一般认为,x>13就属于古多倍体起源)
植物配子体的染色体数目,常用“n”表示,二倍体植物的孢子体具两套染色体组,以“2n”表示。
示例:
一粒小麦(AA):2n=2x= 14
二粒小麦(AABB): 2n=4x=28 x=7
普通小麦(AABBDD):2n=6x=42
金冠苹果:2n=2x=34
湖北海棠:2n=3x=51 x=17
小金海棠:2n=4x=68
从以上可知:n用于个体发育的范畴,而x用于系统发育的范畴,在作物个体发育的世代交替中,配子体世代称为“n”意即单倍体,孢子体世代称为“2n”即二倍体,它与其真实倍性高低无关。
三、多倍体
多倍体包括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及同源异源染色体。
对多倍体做核型分析一般都涉及到其起源演化问题。也就是作出同源异源的判断。
但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轻易作出同源异源的判断。因为形态相似,并不一定同源。
四、非整倍体
某一个体恒定地出现某一同源染色体对中多一个或少一个成员,分别称为三体和单体,多两个或少两个,为四体或缺体。三体或四体可在2x与4x中产生并存活,而单体或缺体,只在多倍体中存活。
这类非整倍体在染色体工程与基因定位中有价值,普通小麦已建立了21个单体系列。
在一个物种的群体中,某一个或一些个体与其他个体比较,恒定地相差一对或n对非重复的同源染色体时,则可能表明该物种中存在有染色体基数非整倍性变异的个体,称为异整倍体(dysploid)。
这是物种分化或新物种产生的标志。也是同属植物中产生多基数的原因。
五、混倍体
不同个体与不同细胞间染色体数变化大,出现整倍体与非整倍体无规律变化,称为混倍体。
六、B染色体
B染色体,也称为超数染色体(Supernumerary)指超出某一作物正常染色体数目的一些特殊染色体,如玉米、黑麦、高粱、百合、重楼、蚕豆中常见。
区别:
1.B染色体均小于正常染色体(也称A染色体),大者不过相当于小A染色体的1/2,小者相当于一个点状小随体大小(可与上述三体、四体区别)
2.同一个体中,通常所有细胞中均存在,且数目基本恒定,无论大小,均具有着丝点(中部或端部着丝点),可在体细胞分裂中正常传递(易于与染色体断裂产生的断片区别)
3.80%出现在2x植物中,数目多为1-2个,自然界可多达20个。人工诱导或栽培下,可累积达到34个(玉米中发现)。
注意:少数存在,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多数存在,引起生活力下降,以及生殖不育障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