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谷能酿酒、做粥,还可治消化不良,粘谷的栽培技术,你知道吗?

粘谷即糯粟,又名秫谷,是普通栽培谷子的一种。籽粒去皮后通常称粘米,米质好,营养价值高。人们常用粘米做粥、糕点、酿酒制糖等。用粘米加上豆类、干果和糖做成“腊八粥”是民间传统的饭食。粘谷还是医学上重要的药材。《灵枢经》里有“半夏称米汤”一方,其中秫米就是粘粟,对治疗消化不良,妇女带下等症有良好疗效。红粘谷的籽粒是中医治疗骨折常用之物。谷糠和茎叶质地柔软,容易消化。是畜禽的好饲料,谷草还是农村常用的苦材及园圃风障材料。

一、间、套、混作方式

粘谷除纯作以外,在鲁中、鲁南的平原和丘陵地上,常与高秆作物或豆科作物间套混作。其主要方式有:

(一)条带间作;大豆(绿豆、赤豆、E豆)与粘谷同时播种,行距相同,基本形式有4行谷2行豆和6行谷2行豆两种。行距26~40厘米。粘谷的留苗密度较单作稍低,豆类的密度,在播种行中与纯作相同。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相互创造了边行优势,可以提高产量,同时发展了绿豆、赤豆等小杂粮生产。

(二)带青间作;春播谷田应用较多。先条播粘谷,行距50~60厘米。在粘谷定苗后,于谷垄一侧,每隔2~4行,在行内按66~83厘米的距离点种一穴大豆或绿豆、赤豆等,每穴下种3~4粒。这种方式粘谷的密度不减少,充分发挥不同科作物的特点,增加豆,作物产量,达到谷豆双收的目的。大豆或绿豆等豆科作物要选用结荚期短、早熟品种种植,粘谷要选种较晚熟品种。

(三)混作;在山丘旱地、盐碱地和涝洼地还有采用粘谷与高粱、豆科作物混播的形式,在产量不稳定的地块上可以获得较理想的产量。混播在湖洼地、瘠薄地,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施肥

粘谷多种植在早田、薄地或零星地块上。因此,施足底肥,是提高粘谷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是结合翻地施腐熟的堆肥、猪粪、炕洞土和老屋土,每亩3000~5000作基肥。如果肥量不足要集中施用,如施“沟粪”、“精粪”等。

鲁中南丘陵地区的农民用草木灰拌种,或用捣细的优质圈肥和种子掺匀,一起播下,增产效果明显。夏播粘谷从收麦到种谷,时间很紧,常常来不及施用基肥,抽穗前半月,可追施碳铵40~50斤,能获得较高产量。

三、播种

播种分春播和夏播。播种方法是用犁开沟,施沟肥,手撒种,或用竹筒撒播,然后覆土。开沟播种的好处是播幅宽,有利于匀散留苗,特别是夏播,不耕地,开沟能起到局部松土的作用,便于抢施基肥,有利于发苗。早地可以深开沟,浅覆土,达到抗旱保苗的目的。据山东省肥城县和泰安县试验,行距40~48厘米,播幅9~12厘米,撒种匀散,出苗稀疏,改善了幼苗的生活条件,达到了棵棵健壮,一般较对照增产15~40斤。

四、田间管理

(一)砘压保苗;播种后砷压,能沉实土壤,种土相接,防止悬种不出苗。出苗至2片真叶之前,幼苗的初生根,入土不深,此时压,具有抗旱保苗作用。(二)早间苗、定苗;谷苗长出4~5叶时间苗、定苗。杂草、虫害多的地块,应先疏苗,于6~7叶时再定苗。粘谷分囊力弱,应适当密植,每亩留苗3.5万~4万株,早熟夏播品种,每亩留苗5万~6万株。

(三)中耕除草;苗期根系瘦弱,生长缓慢,还易受杂草危害,应抓紧中耕除草,以增温保摘,壮苗壮根。全生育期中耕除草三次即可,第一次结合间、定苗浅锄,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深锄第三次在孕穗期进行浅锄,同时要培土,这对后期抗涝、抗风、抗倒有重要作用。

五、选种

收获时,要做好田间穗选工作,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品种资源,保持现有良种种性,有利于提高粘谷单位面积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