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谷子栽培技术
谷子是中国古老的粮食作物,去壳后为小米,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色氨酸、赖氨酸,并富含硒元素,味美容易消化。小米不仅能够延年益寿,而且也可调整膳食结构。如今,小米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谷子品种选用、生产环境、病虫防治、管理措施等因素直接影响小米产品的质量。为生产出绿色食品的小米,应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在产品中的残留,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近年来我们通过组织试验、示范,总结出了生产绿色食品谷子的生产栽培技术,加大应用推广力度,2014—2015年西吉县震湖乡建设优质谷子生产基地0.5万亩,发展了10多个优质谷子种植示范村,该示范基地生产的谷子为绿色产品,填补了西吉县小杂粮绿色产品的空白。

一、生产环境
绿色食品谷子的生产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西部黄土丘陵区,即要有清洁的水源、干净的空气、无污染的土壤,要远离医院、工矿区和公路,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基地选择三年内未施用过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地块。而且在生产前,基地必须通过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环境监测机构对该地的大气和土壤进行的监测与评价,大气、土壤质量均需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生产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生产基地的大气和土壤等各项环境监测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均不得超标。

二、轮作倒茬,选好茬口
农谚说:“谷重茬,守着哭”。说明谷子重茬种植,无产无收。还需在避免迎茬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轮作倒茬、选好茬口,一般以大豆、马铃薯、玉米、小麦为前茬最好。

三、整地施肥
整地要做到:深、平、浅、净、墒。在伏耕晒垡的基础上,秋季雨季过后,及时耙耱收墒,早春土壤刚解冻立即顶凌耙耱,破除板结,耕后带耙,蓄墒保墒。在播前10天左右进行浅犁踏墒,在播前三四天进行镇压提墒,镇压可使干土层减少2~3cm,耕作层含水量可提高1%~3%。
结合秋深耕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4t,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禁止使用未经国家和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肥料或生物肥料,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和工业废弃物。应选择绿色食品专用肥和经发酵腐熟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有机肥,如厩肥、绿肥、饼肥、秸秆肥、沼气肥等。施肥必须符合NY/T 394准则。

四、选用优种
拒绝使用转基因谷子品种,种子质量要符合GB 4404.1—2008中的要求。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合当地栽培的谷子品种,西吉县一般选用优质品种陇谷10号、陇谷11号。

五、种子处理
播前要进行晒种和选种。晒种即播前1周,将谷种摊放在席子上,翻晒2~3天;选种是播前3~5天用10%盐水选种,除去漂在水面上的秕粒、杂质和草粒,将下沉种子捞出,用清水冲洗2~3次晾干。严禁用化学药剂进行种子处理。

六、适期播种
“早种一把糠,适种一包米”。适播可避免“胎里旱,卡脖旱”。结合西吉县实际情况,根据绿色谷子品种特点及多年的种植经验,西吉县的适宜播种期为4月15日至4月25日,可耧播和机播,特别干旱地块可采用地膜覆盖的种植方法进行,将种子播在地膜下,利于出苗,一般每公顷播量在7.5~15kg,播深3~5cm。播后根据土壤墒情镇压2~3次,以利于出苗壮根。

七、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科学管理,保三期,促三壮”。即保证苗期蹲好苗,促壮苗;保证抽穗期赶在雨季,促大穗壮穗;保证灌浆期赶在昼夜温差大的秋季,促壮粒。
1.镇压。①播种后镇压,能增加地表含水量,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②幼苗顶土时镇压,压碎坷垃,踏实土壤,防止“悬苗”和“烧尖”。③播后遇雨镇压,破除地表板结,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谷苗1~3叶期镇压苗,能控上促下,起到蹲苗作用。
2.间苗、定苗。出苗后发现缺苗,应及早进行浸种、催芽、补种。在3~4叶期间苗,4~6叶期间苗、定苗,一次完成。定苗要多留苗10%~15%。
3.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缩小株距,减轻间苗压力。肥沃旱地每亩留苗2.5万株~3.0万株,行距55cm,株距12cm。
4.中期除草。一般进行3次中耕,原则是“头浅,二深,三不伤根”。第一次: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浅锄细锄,破碎土块,锄净杂草,深浅一致,防止伤苗压苗。第二次:于谷子拔节后,结合追肥进行深中耕,深度5~7cm,要求锄深、锄透、无漏锄,“锄好谷,锄倒谷”。达到多接纳雨水,拉断部分老根,促进新根生长,深扎根,吸收深层水分,利于中后期抗旱、抗倒伏。第三次:在孕穗期进行,结合中耕除做到锄草松土外,同时进行培土,促进次生根的生长,防止倒伏。此时谷子地上部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进入最旺盛的阶段,深度以5cm为宜。
5.追肥。拔节后到孕穗期,结合中耕培土和浇水进行追肥,根据苗情和地力可适当追施发酵好的沼气肥或腐熟的人粪尿、饼肥以及绿色食品专用肥,不得使用任何化学肥料。
6.谷田的后期管理。重点是防止叶片早衰,提高光合能力,促使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转和积累,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重。在平播地区高产栽培的谷田,灌浆期遇雨涝,易倒伏。倒伏后大量减产。农谚有“谷倒一把糠”的说法,此时应做好谷田防积水、勤排水工作,改善土壤通透性。
叶面喷肥:生长中后期是作物需肥高峰期,叶面喷肥可补充生长所需养分,促进对氮、磷、钾的吸收,增强光合作用,增产8%~10%。喷施叶面肥时应按使用说明稀释喷施2~3次(叶面肥料中不得含有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

八、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抗病品种,以农业防治为重点,采取物理、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
2.冬春彻底刨烧谷茬,及时处理谷草,消灭谷茬、谷草中越冬的粟灰螟、粟凹胫跳甲幼虫。
3.在间苗、定苗时,结合中耕拔除、烧毁发病株,控制病害扩散。
4.适期晚播,避开螟蛾羽化产卵盛期。
5.播后覆土不要过厚,利用谷苗早出土,减少发病几率。
(二)物理防治
利用黏虫成虫的趋化性,用糖醋液诱杀黏虫成虫,或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二代成虫数量上升时,用杨树枝把或谷草把诱蛾产卵,每天日出前用扑虫网套住树枝,将虫振落于网内杀死。每亩插设2~3个杨树枝把或谷草把,5天更换1次。
(三)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好田间瓢虫等自然天敌,杀灭蚜虫等害虫。
(四)药剂防治
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允许使用中等毒性以下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拒避剂和增效剂。
2.允许使用矿物油和植物油制剂,如柴油制剂。
3.允许使用矿物源农药中的硫制剂、铜制剂,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
4.允许有限度使用农用抗生素,如春雷霉素。
5.可以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禁止使用有机合成的化学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严禁使用基因工程品种(产品)及制剂。

九、收获贮藏
一般在颖壳变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收获后在场上堆积3~5天再切穗脱粒,可增加粒重。收获过程中及贮藏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谷子脱粒后应及时晾晒,一般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可入库贮藏。仓库需有良好的防湿、隔热、通风、密闭性能,可防霉变、虫蛀和污染。尽量保持稳定低温、干燥环境条件,门窗设网,防止鸟、鼠、虫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