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间到舌尖,探寻佛坪这些非遗技艺!


佛坪历史文化悠久,底蕴厚重

遗留下众多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代代相传的非遗项目

还是历经岁月的非遗美食

亦或是匠心独具的非遗技艺

都浓缩了一群人的历史传承

和一座城的风土人情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

感知佛坪非遗文化魅力!


省级非遗

佛坪神仙豆腐制作技艺

传承人高英


神仙豆腐,是佛坪山区特有的一种季节性食品,深受群众喜爱;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神秘色彩。


神仙豆腐

神仙叶


高英,女,出生于1982年,初中文化,家住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办塘湾村,2000年师从覃成娥学习神仙豆腐制作技艺,熟练掌握了神仙豆腐的制作技艺,开展传承实践活动。


神仙豆腐制作过程

洗叶

烫叶

捣汁

滤汁

冷却

切块


省级非遗

佛坪竹编技艺

传承人高玉舟

佛坪竹编技艺,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缘于当地山大林深,河溪纵横,雨量丰沛,属暖温带山地湿润气候,森林茂密,植被丰富,适宜竹科植物生长,故竹类资源极其丰富,分布面广,面积颇大。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竹子具有良好的韧性与耐腐性,是编制生产、生活器物的优良材料,于是,产生了佛坪竹编技艺。

高玉舟,男,1947年4月12日出生,初小文化,农民,家住佛坪县长角坝镇两河口村二组,2012年7月被命名为《佛坪竹编技艺》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9月被命名为《佛坪竹编技艺》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佛坪竹编制作过程

选竹

分块

剔节

启篾

铺篾

编制


市级非遗

手工弹棉花

传承人吴长东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咱们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弹棉花的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钩棉、弹棉、压棉、牵纱、揉棉等工序,才能弹出一床精致的棉花被。

吴长东,男,生于1967年10月1日,初小文化,家住佛坪县城关镇老街101号;弹花地址为县城老街99号。1985年3月,吴长东拜周成银为师,学习手工弹棉花技艺,习艺2年后出师,自1987年4月单独弹棉花至2002年底,历时15载;2003年初,吴长东购置机电设备弹花至今。


市级非遗

佛坪流水席土菜制作技艺

传承人田晓松

佛坪流水席土菜制作技艺是流传在佛坪县境内城乡老百姓日常饮食中及农家宴席的主要菜品。农家土菜传统制作技艺,经过数辈人口传面授、师徒相承或家族传承,滋养着无数佛坪人。清中期,佛坪流水席土菜雏形初现,清末民初被广泛流传及发扬光大,到了今天,仍然是传承在县境内的饮食文化瑰宝之一。

佛坪三香

粉皮炒腊肉

冰糖肘子

佛坪炖肉


田晓松,男,1976年出生,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办黄家湾村人。他心灵心巧,师承本地名厨田道平,学习佛坪流水席土菜制作技艺,出师后,常年在乡村红白喜事中烹制佛坪流水席土菜,继承传统土菜并有所创新。


市级非遗

佛坪杂拌糖制作技艺

传承人鲁超

佛坪山区盛产玉米、红薯,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玉米、红薯糖分含量极高,既是养育人类的粮食,又是提取糖稀的主要原料,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熬制糖稀的工艺流程,诞生了杂拌糖制作技艺,代代传习,延续至今。

鲁超,男,汉族,1971年5月4日出生,中专文化程度,家住佛坪县大河坝镇水田坪村二组。

鲁超外祖母李盛华,生于民国时期,具体年月不详,旧社会以卖糖为生,制糖技艺精湛,后来将制糖技艺传给鲁氏后人。鲁超于1996年向父辈学习杂拌糖制作技艺,至今有21年从艺历史。2017年11月申请办理了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创办了“佛坪县鲁记传统手工糖小作坊”,当年冬季生产杂拌糖1万多斤,产品畅销省内外,他是杂拌糖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鲁忠峰,男,汉族,1973年12月12日,初中文化程度,家住佛坪县大河坝镇水田坪村二组,跟随母亲学习制糖后,自己独立制作杂拌糖已有二十多年。


部分县级非遗

佛坪剪纸·清明伞

传承人梁红珍

剪纸技艺在佛坪民间源远流长,代代相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在佛坪剪纸类别中“清明伞”是最具佛坪地方民俗特点的一种,它是当地居民在“清明”时祭祀祖先,上坟扫墓表达对逝者的哀悼、祭拜专用的剪纸类祭品之一,具有鲜明的上古遗风和浓郁的地方民俗特点。

梁红珍,女,汉族,生于1963年7月,初中文化,家住佛坪县袁家庄镇塘湾村。她聪慧手巧,自幼跟其母亲学习剪纸;出嫁后,她又跟随婆婆彭明霞学习清明伞、喜花和窗花等剪纸技巧,剪纸手法精巧娴熟,其作品多是不打草稿,心里想到什么,动剪刀即成形,剪功精巧细腻,游刃有余,剪成的剪纸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代表作品有“清明伞”、“鸳鸯卧莲”、“鸳鸯双喜”等,尤其是“清明伞”的剪纸技艺,成就其剪纸地位,堪称佛坪剪纸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清明伞”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佛坪地蹦子

传承人许永兴

佛坪地蹦子,是在广泛吸收各种小戏后发展形成的一种类似于花鼓戏形式,又将歌、舞、戏、对白、表情诸多元素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由旦、丑二角在方桌上表演,手舞足蹈,眉目传情,幽默风趣,诙谐逗笑,堪称“陕南二人转”。

许永兴,男,汉族,出生于1952年6月12日,初中文化程度,家住佛坪县陈家坝镇陈家坝街上组。


佛坪情歌

传承人苏发友

佛坪情歌,是当地人民在数千年岁月中,通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民间口头音乐文学结晶,它是佛坪人民抒发情怀的载体,表现了佛坪人民纯厚朴实、勤劳善良的美好形象,向往自由、追求爱情幸福的价值取向,深情专一、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承载着佛坪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的情感记忆和情感生活信息。

苏发友,男,1940年8月生,小学文化,农民,家住佛坪县长角坝乡两河口村二组,自幼跟随当地著名歌手吴大发赶歌场,耳濡目染,学唱山歌,以唱情歌为优,22岁登台演唱情歌,46年从未间断,曾多次参加县上民歌演唱和情歌采录,收有学徒龚建。


复兴寺观音会

传承人江尊娥

复兴寺观音会,主要由复兴寺中的主持、僧人、居士和信士组成庙会筹办组织,为前来朝拜的香客提供法事、茶水、住宿、休息、斋饭、卜算等服务,分工明细,各司其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庙会程序,是一种以民间佛教信仰为内容的宗教民俗文化活动。

江尊娥,女,1956年出生,自幼受到出家还俗父亲影响,笃信佛教,继承父亲遗愿,法号释如戒,出任复兴寺主持至今。


山茱萸加工工艺


大众性传承,农村群众人人皆会。佛坪加工山茱萸成品,以净皮无核,皮肉完整,肉厚色正,红中泛霜者为佳品,素有“银枣皮”之称,闻名中外。佛坪出产的优质山茱萸成品,颇受市场欢迎,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


周三娃制作月饼技艺

传承人周进山

周三娃制作月饼技艺就是广为流传的汉中古老的月饼制作技艺,具有传承保护价值。


周进山,绰号“周三娃”,男,生于1948年1月18日,汉族,初中文化,后在西安接受厨师专业培训,认定为大专学历;1984年师从谢金花学习制作月饼技艺,三年后出师。他于1995年专职从事制作月饼,至今长达22年,因其制作月饼技艺高超,闻名全县。


木器榫卯结构技艺

传承人戴朝禧


榫卯被称为“巧夺天工”的中国古典智慧,不用一根钉、不费一滴胶就能让复杂的各部分彼此相连,变化万千的榫卯似乎成为了另一种“中国功夫”。

戴朝禧,男,1987年2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农民家庭。2015年2月,戴朝禧得知天津市榫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辛全生大师正在收学徒,他时年28岁,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工作,来到天津拜师学艺。2017年,戴朝禧被辛师傅选派参加中央电视台《技高一筹》等栏目,还受邀参加故宫木器文物修复工作,并被允许在故宫非展览区参观。2018年,戴朝禧学艺结束,获得了手工木工高级证书。2023年5月,他被评为汉中市第三届“天汉工匠”,致力于木器榫卯结构技艺的推广、传播和传承,意义深远。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需要手艺人

更是需要

千千万万个热爱传统文化的我们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让我们为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