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伟业谱“三农”华章59——农器具越来越先进

根据史料和部分老农的叙述,也包括我个人1965年以后农业劳动的实践,深刻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器具更新换代之快。
在土地耕翻上,解放前只有富户家耕地使用单铧犁耕翻土地,普通农户只有趁富户耕完地借其犁来耕地,借不到只能采用镢刨锨翻的办法,有时忙不过来,生茬(不耕翻)就直接播种。解放后耕翻土地普通农民都用上了单铧犁后又改进为双铧犁。我在上世纪60年代半耕半读时参加农业集体劳动,耕翻土地以畜力牵引双铧犁为主,镢、锨翻地为辅,偶尔能排上号使用县拖拉机站的拖拉机耕地。如今,基本上淘汰以前的耕翻农具,耕翻地使用的是拖拉机旋犁一体机,功效比上世纪60年代双铧犁提高30多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1952年,高唐县通过供销社向农民供应水车1245部,步犁371部。1954年全县建立了多座工厂,制造或修理解放式水车、双轮双犁、喷雾器、耘锄等新式农具的使用示范,培训农民新式农具的使用、保养和修理技术,至1957年各种新式农具大量推广。如耕作机械,1956年5月建县拖拉机站,国家给调拨匈牙利产单缸GS35胶轮拖拉机8台,配备铧犁8部,中耕器2台,连接器2台,喷器3台。1961年又给高唐调拨一批拖拉机和康拜因收割机等机具。1969年引入4台兖州产8马力拖拉机,1971年引入东风一12拖拉机8台,至1974年达11台,1972年引入9台泰山一12小型拖拉机,1978年增加到378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机购买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全县已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283台/38021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62台/18569马力,小型拖拉机1621台/19452马力。再如排灌机械,1954年上半年,县政府水利科从石家庄引进一台锅轮7马力蒸汽式发动机。1957年,县生产资料部引进一台上海产1140单缸12马力柴油机。1962年又引进195型12马力柴油机,当年全县达到14台柴油机,1969年发展到1123台,1979年达5977台,平均每个生产队2.7台,每台平均承担158亩耕地的灌溉任务。1985年,全县排灌机械保有量为13947台/183736马力,灌溉面积达60万亩,其中旱涝保丰收面积45万亩。解放后至1987年,全县建大、中、小型扬水站71座,各站总装机量为93台/6940马力。还有加工机械,60年代主要引进粉碎机用以加工玉米面和全麦粉,到70年代初各种类型的加工机械相继增加,有粉碎机、磨面机、碾米机、铡草机、榨油机、轧花机、弹花机、脱粒机、扬场机等等。1960年,省政府调给高唐县大、中型拖拉机帮助恢复生产,同时配有两部农用汽车。1980年,县拖拉机站、县农场、县林场及社管站仅有10辆农用汽车。1984年全县农用汽车达91辆,其中农民有64部。1985年农民拥有汽车70部。中、小型拖拉机除用于耕种外,也用于农业运输。现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解放前,农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靠人工捕打,效率低、效果差。解放后,政府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农民能使用圆桶式互缩喷雾器防治病虫害,后又使用手摇喷粉器,1958年高唐就使用了飞机喷洒药粉治理蝗虫,现在用上了无人机专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减轻了劳动强度。
在平整土地上,上世纪60年代我参加农业大集体劳动时,使用人拉耙、耢和木榔头砸坷垃等均靠手工。现在,使用机引耙和旋犁一体机进行整平保墒,功效提高上百倍,
在种植上,上世纪60年代我多次参与过手工穴种、耧沟点种、单腿、双腿、三腿耧的播种,如今全是机械化播种,那时10天干完的农活儿,现如今用不了半天就干完了。
在中耕管理上,上世纪60年代仍是人工锄地,用漏锄、人拉耘锄,偶尔能用上蓄力牵引人工扶持的耘锄,而且仅限于棉花、大豆、玉米作物的中耕。如今是动力牵引的中耕农具,形制多样、规格适宜,按作业方式分为锄铲式和回转式,按用途分为除草铲、松土铲和培土铲3种类型,工作效率提高20多倍。
在农业排灌上,解放前基本靠天吃饭,聂集村1700多亩耕地,才有10多眼砖水井,遇旱在井里用轱辘舀水,一眼井也就能保半亩左右地的抗旱。解放后,逐渐用上了水车,效率比轱辘提高约5倍,到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有了12马力的柴油抽水机,从远处调水,一天能浇30多亩地。如今农业生产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半自动或自动化。再如,我小时候晚上曾手剥棉花籽,两个小时左右还剥不了一斤;手工剥玉米粒,晚上一个小时我才能剥10斤左右,现在机械化效率比手工提高上百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大二公,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劳动组织,较大农具由生产队集体所有,小型农具由村民自备自用。如今专业化已经形成,需要农机具时租用即可,而且农机具专业化公司正在朝大型化、电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农民:挖土不用锹,割麦不弯腰;耕地不用牛,吃粮不用愁。
- 栏目介绍
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956年元月25日,党中央制定并通过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为了让两岸网友更好了解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京彩台湾”连载由鲁聊高杨团队采写的《百年伟业谱“三农”华章》百篇系列文章,从字里行间对比新旧社会农民生活,感受百年来农业、农村及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京彩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