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10个正在消失的老行当,有些只能在戏曲里看到了……

再见了旧时光
作为一名80后老妹纸的小编
也逐渐步入了怀旧的年纪
常常在看到一些跟以前有关的
照片或者物件时
会想起童年很多的人和事儿
那些晚上搬着小板凳儿
跟着爷爷看露天电影的日子
那些搜罗家里的瓶瓶罐罐
去跟杂货郎换零食吃的日子
那些舀了家里一碗玉米
跑去爆爆米花的日子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像卖杂货、爆爆米花
这些老行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童年记忆中的场景
便也永远地定格在了时光中
以至于很多的90后00后不太理解:
提起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为什么这些“老”人们会感慨万千
甚至泪目?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10个
正在或者已经消失的老行当
相信经历过的人在这些行当背后
都能看到自己童年或年轻时的影子
拉大锯
01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儿也要去,剩下大外孙不让去,大外孙不愿意,气得大外孙放仨屁。”小时候一直以为这只是一首歌谣,其实拉大锯是一种职业。

拉大锯,说白了就是木匠学徒,每个木匠学徒的时候都会从拉大锯开始干起,三年学徒两年效力,得先给师傅锯三年木头才能开始正式学手艺。
02
收头发


“收头发,收长头发,收大长头发,谁家有长头发~”熟悉的吆喝声又来了~过去,越长越粗越黑的头发卖的越贵,卖了头发得来的就是自己的零花钱了。

但是卖头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女孩子爱美,喜欢留长头发,梳个大长辫子,但是,很难打理,也很珍贵,因为要一剪子齐根剪掉,所以剪完了发型什么的就不用想了,丑她个十天半个月那是必然的,所以凡是家长逼着剪头发的女娃一般都是要大哭一场的。没哭的,算你坚强!
磨剪子戗菜刀
03


许多年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经常都是走街串巷的,托着长音吆喝“磨剪子哟,戗菜刀咯”,这个吆喝声还被演员黄渤唱进了歌里,当时还有很多年轻人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磨剪子的人经常是一条腿往前伸,一条腿蹬着用劲,弓着腰,手里拿着剪子或者菜刀,眼睛炯炯有神的看着,生怕出一点岔子。而且每每磨完一个剪子,或者戗好一个菜刀,都会让顾主试试效果。每次把钝了的刀剪交给手艺人们,就会变得很锋利,很好用,过年切肉简直是嚓嚓嚓。
04
弹棉花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最初都是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

过去弹棉花的匠人走街串巷揽活,一听到清脆嘹亮的吆喝响彻在大街小巷,很快就有妇女冲出门叫喊:“等会儿等会儿,弹棉花的!”现在机器代替了手工,弹棉花的职业和铺子依旧有,只是无关技艺,而老式木质弹工恐怕要在博物馆看了吧。
爆爆米花
05


说到爆米花,想必又能勾起无数人的美好童年回忆。在过去,爆爆米花的人一般都会早早选择了一块空地,安营扎寨——安风箱、生炉火、架爆米锅……一个土制爆米花的摊点很快搭成。

“吱吱”声中,手摇风箱吹出呼呼炉火,不过一会儿,师傅就会大喊一声,“放炮啦!”小孩子就会赶紧捂住耳朵,那也挡不住那声巨响,不得不说,爆米花是真香啊!如今老式的爆米花机已越来越难见到,要想吃到正宗的老式爆米花可不是那么容易了。
06
缚笤帚


小时候家里的清洁工具记得吗?纯手工制作的缚笤帚,纯天然,无公害的材料,传统手艺扎的笤帚结实、耐用、实惠,长期以来深受民众青睐。

一捆糜,一团绳,一门传承,可能因为太普通看,没人会把它当做宝贝,最终随着时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打蜂窝煤
07


蜂窝煤、煤炉、小火钳……还记得小时候把刚做好的煤炭弄个稀烂,然后被妈妈打吗?还记得冬天轮流往教室带蜂窝煤取暖的事情吗?

打蜂窝煤是一份“黑暗”的老行当,每天起早贪黑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黑乎乎脏兮兮而且累到不愿说话 。早先有很多的送煤工蜂窝煤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很是壮观。而现在随着电器化的普及,它已消失不见......
08
打铁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

打铁铺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眉户戏《十二把镰刀》里面就有这样的场景。
09
卖货郎


货郎的历史,几乎是与封闭的经济和交通相伴的。现在,也只有在山区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还偶尔可以听到货郎缥缈的铃铛声。

货郎们经常是转着拨浪鼓喊着“卖杂货咧,卖杂货咧”…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小孩子、姑娘汉子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回家拿钱的拿钱,要钱的要钱,就等着看货郎担子里琳琅满目的货品。货郎这时候就像一个演员似的,用喜悦来证明自己带来好货。不外乎是些针头线脑、香烟火柴、毛巾肥皂、铅笔信封、蚌壳油雪花膏,一副挑子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杂货店。听碗碗腔大师李世杰演唱的一段《卖杂货》,能将我们带回到那样的岁月里……
10
箍漏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挑着特殊担子的身影,流动在大街小巷之间,算是一道贫困生活的缩影。但箍漏匠凭着自己的手艺,为自己家庭带去基本的温饱。

“补锅咯,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不过小编作为一名80后,其实第一次听到“箍漏匠”这个词还是在眉户戏《箍漏匠招亲》里面。对于这个行业,在这出戏的一开始的唱词里就交代的很清楚:雄鸡三唱,东方鱼肚扬,为了糊口起身早,担起担儿走四方,箍漏我本姓张,住在张家庄,自小投名师,手艺比人强,四乡和八镇,有点小名望,知我会钉盘钉碗和钉缸,钉盘子钉碗和钉缸,担起担子煽起风,还比那骑马坐轿轻,过了张家岭来到王家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望,我吆喝一声,三老四少快来哟,钉盘子钉碗和钉缸……
其它
除了补锅,还有修鞋、修钢笔、修自行车、修表、修伞等等修理类的行当,不过现在的人们有钱了,东西坏了就换新的,这些职业慢慢离我们远去了。



这些老行当,记录着我们的过去
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些老行当,您还记得多少呢?
您还知道哪些老行当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