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棒子面粘粥

作者:冰山雪峰


人们常说有娘就有家,是啊,已过花甲之年的我,还有87岁的老娘,进门出门叫声娘,那幸福感油然而生。

老娘肠胃不好,犯病的时候只能喝粥,菜和油都不能吃,身体有些虚弱。

说起喝粥,我们这里叫粘粥。记得一首诗中有这么一句:“玉盘珍馐值万钱”,形容美味又价值连城的美食。难道美食与金钱还有关?在我的家乡,位于山东河北交界的这个地方,就有一种属于老百姓自己的美食——棒子面粥。

从我记事开始就是以喝粘粥为主,早上晚上除了其他干粮就是喝粘粥,抑或就着老腌咸菜喝碗粘粥。

小时候,农家在柴和灶也就是大锅里熬粘粥,冬天点炉子取暖的时候也在火炉子上熬粘粥。我最喜欢吃娘熬的粘粥,它的香气萦绕着我的童年,像娘的爱一样伴着我长大。

我的家乡是棒子的主产区,也是我们的主食,像俗称的窝窝头、贴饼子都是棒子的产物。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喝粘粥的习俗仍然没有丢。粘粥似乎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一天也离不开。

粘粥的做法很简单,棒子磨成面后就可以熬粘粥,也有的过了箩后,细的做窝窝头,粗的才熬粘粥,俗称糁子。熬粘粥时,等锅里的水开了,用勺子搅着水慢慢撒在锅里,估摸差不多了,用勺子撩起水来看看稀稠度,然后就用温火慢慢熬,熬的时间长点味道会更好。不一会儿,棒子的香味便不断溢出,随着雾气腾出来,逐渐扩散。一般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了。农村烧柴和的大锅,因为锅底有柴和熬的时间长,比炉子上熬的要好吃。

棒子粥色泽鲜黄,如金子般大气华丽,粘稠度如乳汁般温暖诱人。它的口感细腻,香味怡人,尤其是秋后刚收下来的新棒子,熬出的棒子粥色香味俱佳。

据资料说,玉米是农作物中营养比较丰富的食物,含有大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据专家说,食棒子,还有很多保健功效,对健康非常有利。

不知棒子粥传了多少代,只知它的香味弥漫了一代又一代,至今闻起来,仍是沁香扑鼻,犹如古董般久远浓厚。我一天也离不开,娘更离不开。

在我很小的时候,娘就教给我如何熬粘粥。娘去生产队干活,回家比较晚,我就带着弟弟一起熬好了粘粥等娘回来。记得有一次我让弟弟往锅底下填柴和,把弟弟的棉裤都给烧着了。慢慢的我学会了熬粘粥,虽然有时候稠有时候稀,但娘回到家就能吃上饭,开心的不得了。时至今日,我厨艺最拿手的就是熬粘粥。

这么多年来,每到饭时,娘熬好的粘粥散发着那淡淡的香味,总有一种幸福感在心中回荡着。和娘一起喝粥,是一种温馨,也是一种传承。

喝粘粥,每人一碗,当热气腾腾的粘粥端上饭桌时,满屋子都是棒子的香气。喝粘粥也不用文雅,拿着小勺舀着喝也行,俩手捧着碗转圈喝也可。尤其是冬天,双手捧着碗还能保暖。喝粘粥的声音也有趣,一边喝一边发出“呲溜呲溜”的声音。

一碗粘粥很平淡,却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和温暖,在母亲的注视下我慢慢地喝着粘粥,静静地享受着一种平凡而有滋味的天伦之乐。一碟小咸菜,摆在桌上,平常到了极点,但它却是地老天荒地无法割舍,代表着娘对生活和亲情的爱,是一种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若每餐能有碗棒子面粥就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了,家里经常都是以野菜当粮食充饥的,那时的娘经常为了下顿饭发愁。

今天,生活富裕了,大鱼大肉吃多了,我和娘也没离开过棒子面粥,它永远让人的心中觉得很妥贴很舒服。

就像张小娴在她的散文中写的那样:“当我们拥有过最璀璨缤纷的东西,才懂得欣赏一碗粥的朴素。”要我说,这不仅仅是朴素,更是我成长中离不开的营养,就算尝遍人间千种味,唯有棒子面粥最美味。

我当兵的时候,找对象我都说一定要找个老乡,风俗习惯都一样,和妻结婚后,她也是爱喝粘粥。还记得我当连长时,我告诉炊事班长,早饭一定要熬粘粥。

这么多年来,喝着娘熬的粥,喝着妻熬的粥,我永远也没喝够。这一碗稀粘粥看似很平常,却适合各种身份、各种年龄、各种体质的人,不管你多么的虚弱困倦,只要你能喝下稀粥,你就还有活跃的希望,若你遇到了天大的困难,哪怕已穷困潦倒,只要你还有两碗稀粥,你就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自古以来,美食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我心里,粘粥才是最值得称颂的。看着娘在一个个寻常的日子里熬粥的身影,陪着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娘度日,虽然平平淡淡,但却是踏踏实实。

作为一种饮食,粘粥的出身是一种文化,必定有其汗青原因,我在娘的熏陶下继承了我们的粘粥文化,我想随着岁月的远离,粘粥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会深深的铭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