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霉”运?先看霉菌毒素从哪来

霉菌毒素主要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物、作物等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赭曲霉素、呕吐毒素等;污染地区广泛,世界上每次年大约有25%谷物遭受各种霉菌污染,中国是霉菌毒素的重灾区;毒害剧烈,损害人与畜禽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霉菌毒素究竟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来源。

一、原料与饲料生产中的霉菌毒素来源

畜禽饲料及饲料原料是霉菌毒素的重灾区。饲料原料在田间、储藏过程中,就受到严重的霉菌毒素污染;在后续的饲料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仍继续产生霉菌毒素。这也是霉菌毒素难以预防和根除的原因之一。如镰刀类霉菌主要在田间污染谷物类原料作物和油籽类原料作物,呕吐毒素大多在刚收获后的谷物中污染较为严重。

根据《中国饲料杂志》发表的《2017年上半年我国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霉菌毒素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在抽查的来自沈阳、重庆、陕西、河南、福建等地的160份原料和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各类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高达90%以上,甚至多类样品检出率达到100%,且普遍存在超标现象。

同年,一项针对玉米及其副产物的调查报告显示,来自我国9个省份的60份玉米、65份玉米副产物调查样品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状况令人堪忧。

更为广泛的统计数据是,我国饲料和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超标比例为60~70%,其中呕吐毒素超标比例接近70%。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饲料中呕吐毒素含量为1~3mg/Kg时,会降低采食量和增重速度。

由于霉菌的生长习性,高温潮湿气候利于霉菌繁殖和产毒。温暖湿润的南方霉菌毒素污染要重于北方。如一项2016年的调查研究显示,较于北方,南方饲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更为严重。

一个直观的经验是,在饲料原料收获期,如果降雨量增多,霉菌污染也会对应加重。如2014年全国玉米收获期降雨量普遍偏多,导致玉米全年平均呕吐毒素检出率达92.02%,2015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收获期间降雨量偏少,部分地区饲用玉米样品呕吐毒素的阳性检出率为86.3%。

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霉菌毒素

绝大部分的霉菌毒素都是伴随毒素污染的饲料被摄入畜禽机体中的。但千万别天真地认为购买正规厂家合格的饲料就能杜绝霉菌毒素的毒害。仓储环节产生的霉菌毒素占比高达60-70%,说明养殖场中不规范的仓储仍会让合格的饲料继续感染仓储型霉菌。

一场阵雨就会让料塔中储存的饲料滋生大量霉菌

自动投料设备中滋生霉菌

清槽不干净,残留饲料和水分,在1-2天内就会滋生大量霉菌

三、畜禽养殖场控制霉菌毒素的基本策略

1.原料选择上霉变率要控制在2%以内,控制原料水分,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水分标准,比如常见的玉米,大豆要在13%以下,高粱要在14%以下等。

2.保持原料储存仓内通风、干燥,破坏霉菌生长的适宜条件,把霉菌毒素含量水平控制在最低。原料不要直接放在地板上。墙壁和原料之间要留有空间,并且要缩短原料储存周期,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

3.做好场舍内清洁工作,包括投料器、料线、料槽、水线等区域。

4.面对严峻的霉菌毒素污染形势,防霉剂、脱霉剂和针对霉菌毒素的解毒剂在畜禽养殖生产活动中使用应得到重视,霉菌毒素不止要脱霉,还需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