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故事:讲究一点的山里人家,光玉米碴就能想出至少3种吃法

徒步秦岭椒园沟,远远看到半山腰这栋房子的时候,我真的是满心欢喜,激动得泪花闪烁。山居、住山、隐世,汉语词典中多少自带仙气的美好词语,只有搭配上这样的环境,一坡地、一条路、一丛竹、一栋房、一座山,才有诗意和灵性。

远远看到半山腰有一栋房子

在今天的网络语境中,“隐居”二字是秦岭留给世人的全部印象,尤其是秦岭北麓的终南山,更是被许多人炒作成了空谷幽兰之所,稀里糊涂号称住着成千上万的现代版隐士。

但作为一个常年行走秦岭的徒步客,我知道那些隐士的故事参杂了大多水分,而只有眼前这样的山里农家,才是真实存在的。既不娇柔,也不造作!

山中的老房子

听不见鸡鸣犬吠,不知道房子还有没有人住。而眼前,又硬生生出现了一堵石墙,突兀而立,挡住了视线。我细细凝视,只发现了这样一些好像还有人居住的蛛丝马迹:石头台阶上面,有人来人往踩过后留下的印迹;不远处的屋檐下,隐隐伸出一小截接收电视信号的八木天线;正前方的电线杆子,样子还比较新,竖起来应该没多久。

女主人刚刚从屋内走出来

踩着石头台阶,我一步一步往上走。等到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后,视野豁然开朗。哇!你瞧,这是一个多好的院子呀!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杂物,收拾得整整齐齐。那对联,洋溢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喜庆的红。那石头,垒砌成让所有的强迫症患者都要命的形。

就在我静静地品味这一切时,听到动静的女主人从屋内走了出来,我拍下照片的那一刻,她的脚步刚刚准备迈出门槛。

有人就有生活,看来这里会有故事。

酿酒桶和一盆火

屋檐下,放着一个大木桶。大木桶上面,箍了三圈竹篾。竹篾绑扎得很紧,木桶被捆得结结实实。

“这是酿酒用的桶吧?”这一次寒暄,我没有按套路出牌,直接从木桶说起。

“嗯,你们还晓得这是酿酒用的!?”主人很诧异,接着热情地说道,“上来坐,进屋烤烤火!”

屋檐下,放着一个大木桶

苗无规律地舞动着

我们只是路过的人,对方连姓名都没有问,就直接邀请到屋里去。秦岭山中,越是这样上了岁数的人,越是对人毫无戒心。

屋内光线很暗,堂屋正中间生着一盆火。我们来之前,主人应该正在火盆前,享受着柴火燃烧辐射出的温暖热量。四根四条腿的小凳子,呈围合状摆放成一圈。中间的火盆里,此刻火苗无规律地舞动着。老屋的空气中,散发着沉淀了几十年的生活的味道。

虽然是隆冬季节,其实天并不太冷,而且一路走来都是上坡路,我们的身体还微微有些汗。之所以走进屋内,主要是想拍张照片,记录一下山里人家的日常。

腼腆的小伙子

“你们从哪里来的?”

当得知我们是从西安过来的后,两位主人看着刚从另一个屋子内走出来的孙子说:“他就在西安上大学!”

见来了陌生人,小伙子很腼腆,一直低着头。

“大几了?”

“大二!”

两位主人看着刚从另一个屋子内走出来的孙子

“大几了?” “大二!”

难得在山里碰到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本想多问几句,但小伙子话不多,问一句才答一句。探访椒园沟的这个时节,城里大部分的学校已经临近放假。而那些急一点的大学,学生都考完了试,这会早已返回家中准备过年。这小伙子必定就是如此。

“他学软件工程的。爸妈都在外面打工,在外地还没回来呢。他刚放假,回来还不到几天。”见孙子不说话,两个老人主动告诉我们。毫无疑问,这个上大学的孙子,是这两位秦岭老人一辈子最大的骄傲。

对于一个在秦岭山中长大的孩子来说,走出大山其实只是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后面的道路还有更多荆棘,还有比在山里生活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看着小伙子稚嫩的肩膀,想象着他未来还会承担起秦岭山一样沉重的负担,我真想告诉他:出生于大山,物质生活不富足,并没有什么值得害羞的,自信一点,继续努力,要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像当年迎接高考一样认真对待,更沉着些,更耐心点!

因为,我们都是过来人!

玉米碴子和玉米面

屋檐的台阶下,院子的簸箕里,三个竹制盛器里面,正晒着磨碎的玉米碴子和玉米面。

“这种玉米碴大一点,是用来熬粥喝的,也可以混合在米里蒸干饭吃。”女主人见我拿着相机拍摄,主动告诉我这种玉米碴的用处。撮箕里的这种玉米碴子,颗粒比较大,应该是将玉米脱皮后,每粒破碎成三四份制成的。

这种玉米碴大一点

玉米粒的大小更细了

玉米面

另一个圆簸箕里,玉米粒的大小更细了,不过粒粒金黄,看起来就像一堆砂金一样。

“这种玉米碴,是用来做包谷糊汤的,对吧?”我主动问道,主人听到后,布满沧桑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对,就是用来做糊汤的,你们咋晓得这个吃法?玉米面咋吃,你们肯定也晓得吧?”

我虽然拍了写了很多秦岭故事,实际上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岭人。我老家是贵州的,18岁上大学以前,我生活的轨迹,一直都在贵州一个小村庄的田坎边、山坡上、水田里。过了而立之年进入不惑年纪之后,当我无意间徒步进入大秦岭,那些关于童年的全部记忆瞬间爆发,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写下了许多秦岭的文字。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去看,所以我前面才会说到,我和那个低着头一直不说话的小伙子一样,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唯一的区别是,在人生这列火车上,我只是早出发了20年而已!

回到玉米碴子的话题,之所以食用的时候还有颗粒大小的不同,我想大概和我们贵州人对待辣椒的态度一样吧。众所周知,贵州人喜食辣椒,小时候记忆中讲究一点的人家,家中都会备上好几种辣椒,比如糍粑辣椒、油辣椒、糊辣椒、糟辣椒、渣海椒……这秦岭商洛柞水的秦岭人家,把玉米磨成不同大小的颗粒,大概初衷也是一样的。

如今是好时代,秦岭最深处,即便再穷再苦的人家,其物质生活特别是在食物这个层面上,相信也是富足的。手里紧一点,但食物丰富、时间充裕,所以并不会影响生活的情致,能把玉米去皮后想出三种吃法,这完全是正常的。

中国人对制作食物的态度,并不会因为富与穷而有区别,但凡热爱生活的人家,都会善待自己的味蕾!毕竟,我们总要把这日子慢慢过下去!

本故事采集于2019年1月13日,地址陕西商洛柞水县凤凰镇大寺沟村椒园沟。喜欢秦岭的图文,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关注“专业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