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玉米六大害虫的防治

玉米六大害虫的防治

一、粘虫

粘虫从外观很好分辨,头红褐色,体色由淡绿至浓黑,体长17-20毫米,如上图所示。

粘虫是玉米常见的虫害之一,属鳞翅目,主要吃食玉米的叶片,发生严重的年份,能把叶片吃光,造成绝收。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防治玉米粘虫很简单,市面上的药剂也有很多,常用的有50%辛硫磷、40%毒死蜱、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很多也比较便宜。

二、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也属于鳞翅目,据统计,每年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危害最大的害虫。玉米螟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以危害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取食叶片、果穗、雄穗。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的成虫,大约长13-15mm,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如果该年雨水较多,玉米螟的发生就会越多,同理,干燥、气温高的年份,发生就会减少。

玉米螟的防治药剂也有很多,因为同属于鳞翅目类,所以,50%辛硫磷、40%毒死蜱、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都可以有效防治。

三、灰飞虱

灰飞虱一般体长2.5-4mm,前翅近于透明,两侧暗褐色。

说灰飞虱前,相信大家都知道玉米的一种病害,一旦大面积发生就绝产,也被成为玉米的“癌症”,它就是粗缩病,而粗缩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灰飞虱的传播,所以,很多朋友把防治灰飞虱作为头等大事。

防治药剂同样不少,一般建议播种前拌种防治,如果后期有发生,及时喷打药剂治疗,且不可晚喷,主要药剂有:噻虫嗪、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氰菊酯都可以。

四、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的头部呈褐色,身体是黄黑色到黑褐色。成虫体长10-12mm,前翅黑灰色,后翅银灰色。

二点委夜蛾幼虫,看着和地老虎差不多,往往有人把二点委夜蛾的危害,当作地老虎在作怪,从幼虫上看,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两者的区别。

幼虫主要从玉米幼苗茎基部钻蛀到茎心后向上取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钻蛀较深切断生长点时,心叶失水萎蔫,形成枯心苗;严重时直接蛀断,整株死亡;或取食玉米气生根系,造成玉米苗倾斜或侧倒。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麦秸、枯草下,或玉米叶背,或土缝间,夜间活动。成虫喜于麦秸较多的玉米田活动,将卵散产于麦秸上、麦秸下土表、玉米苗基部和附近土壤,卵期3-5 d,孵化后的幼虫躲在玉米根际还田的碎麦秸下或2-3 cm的土缝中为害玉米苗,1株少则有虫1-5头,多则20头以上。麦秆较厚的玉米田发生较重。

药剂防治,还是以播种前福亮包衣为主,如有发生,可选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灌根防治。

五、蓟马

玉米蓟马体形较小,暗黄色,前翅灰黄色,比较长但是窄,和灰飞虱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玉米蓟马,主要是成虫对玉米危害较大,以苗期和心叶期发生数量较大,蓟马成虫、若虫均可危害,蓟马为锉吸式口器,取食植物新叶、嫩芽、花器和幼果的汁液等。

药剂防治的话,可以选择吡虫啉、氰戊菊酯、毒死蜱·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等,对于已形成“鞭状”的玉米苗,可人工拨开,让其正常生长。

六、甜菜夜蛾

从颜色看,有多种,比如绿色、褐色、粉红色等,它有假死性,在叶片上卷缩,让人认为已经死亡,其实是装死。

甜菜夜蛾也属于鳞翅目类,不只是玉米上,在很多蔬菜都有危害,严重时,可吃光叶肉,仅留叶脉,甚至剥食茎杆皮层。幼虫可成群迁移,稍受震扰吐丝落地,有假死性。3~4龄后,白天潜于植株下部或土缝,傍晚移出取食为害。一年发生6~8代,7~8月发生多,高温、干旱年份更多。

防治药剂的话,既然是属于鳞翅目类,就可以和粘虫、玉米螟一块防治,常见药剂有辛硫磷、40%毒死蜱、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