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玉米甜秆姜宝凤

秋天来了,在乡下是庄稼收获的季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对于乡下人来说,秋天的味道里处处氤氲着瓜果飘香、颗粒归仓的喜悦。田埂沟谷,那熟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挂在枝头;红通通的枣儿,宛如一颗颗玛瑙逗人喜爱;满树的苹果,仿佛是一张张少女羞怯的脸,闪着迷人的光彩。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谷穗,飘散着醉人的芳香;密密匝匝的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黄澄澄的玉米,挂着长长的胡须压得秸秆都直不起腰……只要一想起这些,儿时的记忆便会油然而起。

当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小孩子是极少有零食可吃,但乡下孩子泼实,什么东西放进嘴里都能咂巴出滋味来,所以最令我怀念的还是吃玉米甜秆的场景。那一棵棵卸下玉米棒子的玉米秆,不仅是我们孩子们手里追逐打闹的“金箍棒”,也是啃在嘴里汁液四溢、爽美无比的甜秆,那种甜甜的味道,就如甘蔗一样,足可甜润整个童年,让人一生都难以忘却。记忆中,每年玉米收割时,我都要随父亲和母亲去地里干农活儿。父亲用镰刀割倒一排排玉米秆,我和母亲则把玉米棒撕去外皮后,用力掰下来,堆成一堆儿一堆儿的,而后再装进木架子车篓里,收工时由父亲晃晃悠悠、吱吱扭扭地推回家里。然而,我可不会一直安安稳稳地蹲在地里掰玉米,甜秆对于我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在地里干活是带着吃的私心而来的。所以在掰玉米的过程中,我时不时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寻找着那种可吃的玉米秆。凭我的经验,一般叶子翠绿,秸秆尚青的,是可以咂出汁水的,先用牙啃下一小节尝一尝,如果不太甜,就扔掉继续寻找,如果非常甜,那就是今天的美味了。

吃甜秆,得先剥皮,这是一项技术活。用镰刀砍掉结穗儿往上的部分和最下面的根部,只留下中间较粗的一段,因为玉米秆的外皮既坚硬又光滑,咬开之后的边缘还很锋利,稍不留神就会割到嘴和手。由于从小在泥土地里长大,早就摸透了玉米秆的习性,练就了铁嘴钢牙,掌握了识甜秆、吃甜秆的技巧。我会用牙齿从玉米秆的茎节处先咬开一条口子,然后用手捏住啃开的外皮成倒八字形撕开,这样既可避免外皮折断又能撕得干净利落不留残皮,如此反复将一条一条外皮全部剥掉,直到最后只留下里面水灵灵、鲜嫩嫩的秆穰为止。咬上一口,嘎吱嘎吱咀嚼一下,那甘甜汁水便会立刻在口腔里流淌开来,顿时将人浑身上下的燥热和疲惫一扫而光,只留下清凉甜爽,余味无穷。就这样,席地而坐手捧着玉米秆,边啃、边嚼、边吐,吃得不亦乐乎,既混时间又解渴,不一会儿眼前就会吃剩了一大堆碎玉米秆渣。

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即便是在农村也很少有小孩子吃过玉米甜秆。而回首往事,作为甘蔗完美替代品的玉米甜秆,不仅给我苦涩的童年带来了无数次甜蜜的回忆,更让故乡的味道融进我一辈子固守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