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序曲丨867.5公斤!渠县玉米刷新四川平丘区春玉米高产纪录
38万亩玉米喜获丰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0万亩,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8月6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渠县2023年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玉米品种“成单716”在攻关田取得了867.5公斤/亩的佳绩,一举刷新了四川平丘区(平坝和丘陵地区)春玉米的高产纪录。

“ 测产结果,简直出乎意料!”
当天,在达州市渠县天星街道八濛村的246.4亩示范片,今年3月5日由业主刘芬种下的“成单716”,已是一地黄灿灿的、籽粒饱满的玉米,丰收在望。
专家组现场收集果穗进行测产。为了确保测产的准确性、体现综合生产水平,均从中间的地块采集果穗,而不在边际效应强的玉米田边采集。最终,在面积2.6亩的攻关田,测产结果为每亩867.5公斤;在200余亩示范片,按产量上、中、下三种田块约25%、50%、25%的比例实收测产,加权平均,示范片产量为每亩809.1公斤。
测产结果令现场的业主、当地干部和专家们大为惊喜,直呼“简直出乎意料!”。

“ 今年产量,比去年高多了!”
天星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杨科说:“这可是去年才由业主整治出来的撂荒地哦!去年已经种了一季‘成单716’和一季榨菜,玉米达到650公斤/亩,纯收入600多元;玉米收后种榨菜,1亩可收2吨榨菜,纯收入也有600元。”
“‘成单 716’我种了两年,它的植株不高、穗子大小均匀、抗倒、出籽率高,大面积平均亩产有1200-1300斤、高产田有亩产1600-1700斤,比其他品种产量高个一两百斤。”业主刘芬说,“去年,我刚把撂荒地开出来就种了‘成单716’,由于还是生地,达州市农技站组织的测产,每亩只有1290斤。今年,我们这里气候比去年好,风调雨顺,再加上精准施肥、加强管理,产量就比去年高多了!”

“ 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单产!”
专家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黄玉碧高兴地说:“你瞧,玉米地里的草都还没有除,这才是玉米生产最真实的现场!”
“今天的测产现场不是‘专家田’,‘专家田’的产量只能反映一个品种的生产潜能,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今天的测产结果,是大面积生产中表现出来的真实产量,群众只要按照专家指导的方法也能达到这个产量。”“成单 716”选育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杨俊品说,“现在要提高单产就要增加种植密度,这200多亩示范片平均种植密度达到了每亩3700株,比传统每亩2500株提高了1200株,这就能增加100公斤以上的单产。”

“ 明年,达州加大推广力度!”
渠县是典型丘陵农业大县,目前全县种植玉米38万亩喜获丰收。其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0万亩,超四川省下达任务4万亩,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据了解,“成单716”今年在渠县已推广8万亩,占全县玉米近1/4的种植面积。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鲜文表示,明年达州市将进一步加大“成单716”的推广力度。
了解多一点

▍“成单716” 很优秀 很给力
“成单716”是一种高产、抗逆的玉米品种,它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够生长良好,包括干旱、高温和低温等。这使得成单716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许多农民的首选种植品种。
成单716的高产性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与其他品种相比,成单716的产量更高,这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此外,成单716的抗病性也非常强,这使得它能够在病害流行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成单716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发新的玉米品种。经过多年努力和实验,成单716终于被成功培育出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图/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陈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