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作物的典型搭配,地膜土豆间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我来告诉你

【原创】农作物间混套作,可协调土壤养分均衡利,有时也能减轻某些病虫的发生,尤其高矮作物间混套作,可改善田间的通风条,从而减轻喜湿病虫的发生,还可起到遮阳作用,阻挡蚜虫的传播,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地膜土豆间套玉米的最大优势,从生长周期来说,地膜土豆生长期较短,种植早成熟早,玉米生长期较长,能很大程度地能缩短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同时也能错开两种作物的“需肥高峰期”,避免了互争营养,从而确保两种作物都能健壮生长;

土豆又不耐旱,结薯期又适合温凉环境,这时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期,又能为土豆秧“遮阳”,创造土壤温湿环境,可促进土豆块进一步生长膨大,从而提高土豆产量,当土豆成熟收获后,玉米也就到了关键的“壮秆攻穗期”,这时进行单项玉米加强管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更好,病虫害减少,营养条件改善,更能促进玉米粒多、粒重,产量增加,从而达到土豆、玉米产量双双丰收。


地膜土豆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地:

首先为土豆地下块茎生长创造环境,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水条件好的川平地为宜,前茬作物以蔬菜、玉米、豆类最好,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冬前深耕,并耙耱整平,利于保墒。

二,整地施肥:

土豆覆膜前精细浅耕整地,并一次性施足农家肥每亩4000千克左右,磷二铵20千克,尿素10千克,磷肥40千克,硫酸钾10千克,硫酸锌2千克(也可单独后施在玉米播种垄带内)。

三,起垄覆膜:

地膜土豆应采取高起垄播种,按南北方向开沟起垄,有利于通风,垄面宽60厘米,垄间距40厘米,垄高10~15厘米,选用70厘米宽地膜,铺时紧贴垄面,膜边用土压实。

四,土豆、玉米种选择:

为了尽量缩短共生期,错开需肥高峰期,土豆应选择矮秆、中早熟、抗病高产品种,玉米尽量选用中晚熟、抗病、抗旱,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如登海3721、豫玉22号等品种。

五,种子处理:

土豆在播前20天左右要进行催芽,先用3.5%的甲拌灵1000倍液喷雾消毒,然后放在暖阳处晒种催芽,当芽长1~1.5厘米时进行切块,呈立体三角形,利用顶芽优势,按芽眼切块,每块必须带2个芽,切后用草木灰拌种,保护和促进切块伤口愈合,当日或隔日即可播种,小土豆可直接播种。

玉米种子原则上应选用“包衣种子”,为了进一步做好病虫害预防,播前可用三唑酮按种子重量的0.2%再次拌种,可预防玉米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等其它病害。

六:适时播种:

土豆在当地气温稳定在5℃时即可播种,4月上中旬当气温稳定通12℃时,可播种玉米。

①,土豆在地膜垄面上种2行,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可用土豆点播器或人工挖穴呈三角形种植,每穴2块,芽朝上,深度10厘米,覆土3~5厘米。在垄沟中间开沟播种一行玉米或二行玉米,双行种玉米时垄沟应宽一倍,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用玉米点播器点种,每穴2粒,深度3~5厘米,覆土3~5厘米。

七,田间管理:

①,放苗保苗:

土豆、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保证苗全、苗壮,为丰产奠定基础。

②,肥水管理:

前期管理重点以土豆为主,在土豆生长发稞期、结薯期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及时浇水,全生育期需浇水3~4次,土豆现蕾开花期,植株生长需肥量大,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补充后期磷、钾肥及微量元素,如果植株旺盛生长,还需打尖或化学控制,抑制地上部生长,控上促下,促进地下块茎生长,提高产量。

中期管理以玉米为主,结合中耕培土,亩追施尿素20千克左右,以促进玉米叶面面积增大,秆粗壮墩实,在玉米抽雄期,喷雾0.3%磷酸二氢钾溶液,同时间隔喷施0.2%硫酸锌溶液(两者不能混喷),以补充后期营养不足,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延长光合时间,防止植株早衰,促进玉米粒多、粒重,增加产量。

③,病虫害防治:

土豆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可选用代森锰锌600倍液,或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可用病毒毙或病毒A1000倍液防治,7~10天1次,连喷2~3次。

玉米病害,大斑病、小斑病,可用50%多菌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螟钻心虫发生时,可用50%辛硫磷500~1000倍液浇心,或用辛硫磷拌毒土,在玉米心叶末期灌心。


八,及时收获:

由于土豆地膜种植,再加选用中早熟品种,成熟时间也提前,及时收获,节约养分,增强通风,这时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可减少土豆与玉米的“共生期”,促进玉米中期健壮生长发育,后期颗粒饱满、粒多粒重稳固成熟,从而达到双双高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