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现货呈现价格分化趋势
随着6月份第三波玉米拍卖结束,曲终人散之后留下一片惨淡。不过,2017年拍卖开始至今,我国玉米拍卖量达到约2300万吨,而2016年全年玉米拍卖成交也不过约2200万吨,应该说,阶段性的去库存工作还是非常有效的,在玉米的下游还未展现出更活跃的需求前,拍出的玉米显然还需要一个消化时期,这显然影响了市场的拍卖热情。当然,玉米品质状况也是另外的因由,当最开始捡便宜的投机心态遇到现实买卖中的讨价还价,“好”玉米无疑才更具市场竞争力。截止6月16日,国内玉米价格大多维持稳定,局部温和上涨。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主流区间价1680-1810元/吨,部分较昨日涨10元/吨。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主流区间价1360-1520元/吨,较昨日持平。辽宁锦州港(600190,诊股)烘干粮主流收购价1620-1680元/吨,较昨日持平,鲅鱼圈港口主流价格在1590-1600元/吨(陈粮),较昨日持平。广东港玉米主流成交价1730元/吨,较昨日持平。
当下国内华北、黄淮产区农户手中余粮较少,且忙于麦收和秋粮播种,暂时无暇出售玉米,多数贸易商也是腾库转向新麦购销热潮中,导致当地玉米供应出现阶段性偏紧局面,而东北地区贸易商发货至山东利润萎缩,个别甚至出现亏本出货现象,加之东北地区运力偏紧,拍卖粮入关量也是在明显减少,部分深加工企业陆续上调玉米收购价价格以便吸引采购,其中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主流区间价1680-1810元/吨,部分较昨日涨10元/吨,大多较上周同期涨20-50元/吨。
不过,6月16日当周临储国产玉米共计投放351.6万吨,成交量135.85万吨,成交率38.64%,而上周同期共计投放352.8万吨,成交量149.08万,成交率42.26%,本周拍卖量、价继续下跌,市场贸易心态依旧偏弱,参拍者心态保持谨慎态度,且伴随着拍卖粮继续流入南方销区市场,玉米卖压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近期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生猪出栏及运输受阻,加之规模养殖户惜售挺价,本周猪价继续反弹,但进入夏季,高温天气,肉类品消费仍处于淡季,而仔猪价格仍居高位震荡,生猪自繁自养盈利缩窄,禽蛋价格仍在底部运行,禽类养殖仍处于亏损状态,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仍受抑制,饲料终端需求仍无起色,再加上近期进口谷物批量靠港,南方销区饲料企业采购玉米并不积极,大型饲料企业仍以消耗库存或执行前期合同为主,中小型饲养企业维持随用随买的采购策略。此外,目前淀粉、酒精企业下游产品库存压力较大,价格整体偏弱运行,企业加工效益不佳,部分企业持续亏损,对原料玉米采购积极性一般,玉米工业需求量难以提升。
从市场表现来看,随着拍卖日渐理性,玉米行情开始回升。盘面上,09合约上周收盘价1674元,成为玉米拍卖以来盘面上表现最好的一周。从节奏来看,玉米的集中投放选择在市场供应相对短缺的档口,拍卖量水平由高至低逐渐减少,传闻中的14年玉米的可能拍卖价格又要比13年有所提高,显然拍卖工作并不想给市场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保持玉米市场的“稳定发展”的意图明显。正如不少分析所言,拍卖底价将给玉米市场构筑基础和支撑。
目前阶段,国内玉米的供给比较宽松,但从期货价格的“回暖”以及华北地区玉米现货总体“坚挺”格局下,市场对未来玉米价格已经表现出一定“信心”。随着国内各机构的春播调研工作结束,种植结构调整以及东北部分产区的干旱状况话题也再次成为左右玉米行情的重要题材。从市场反馈的一些调研结果来看,2017年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幅度总体上符合国家种植结构调整目标,在无其它因素的影响下,2.1亿吨出头是比较容易推算出的产量指标。从最近的供需预测上来看,市场对2017年我国玉米的实际消费量水平预期为1.8亿吨,比去年提高一千多万吨。虽然目前我国的玉米深加工情况不错,也有消息显示我国玉米饲用需求也将出现增长,有分析认为未来我国玉米有产不足需的可能,不过若从供需平衡的数字来看,加入“去库存”的玉米数量,市场的供给端应该还将比较充足。
再看天气素材以及玉米的减产预期分析,在国内玉米供需结构总体宽松的根据下,天气无疑是推升玉米行情上涨的最好题材。随着内蒙、黑龙江以及辽宁地区的干旱消息不断发酵,以及实地调研的反馈,东北地区玉米受旱减产的预期也在所难免。干旱究竟能给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带来多少影响,不妨从以下角度予以思考。
2014年,辽宁、吉林一带出现严重干旱,也是近年来辽宁地区受旱最为严重的一年。当年辽宁玉米产量大幅减少,以权威数据为参考,2014年辽宁玉米单产从2013年的464公斤/亩下降至334公斤/亩,撇开面积变动因素,玉米单产下降带来的减产数量约430万吨。以内蒙古为例,回顾多年来的生产状况,2009年东北地区的干旱对内蒙的玉米产量影响也最为严重,其单产能力从2008年的401公斤/亩下降至364公斤/亩,减幅约10%。考虑到玉米品种改良及其它因素带动的单产提升效果,近年内蒙玉米平均单产在440公斤左右,假使2017年内蒙古干旱形势严重,仍以10%的幅度作为玉米的单产减少预期,在不考虑年际间种植面积的变动下,预计玉米产量水平减少约200万吨。以此类推,吉林、黑龙江均以受旱最严重年份为样板,那么仅单产下降带来的产量短缺分别在180万吨和160万吨。从目前总体的旱情来看,我国东北地区干旱还未到全面发展且极端干旱的局面,假使未来旱情等级向中等偏重水平发展,那么东北地区玉米因受旱所带来的减产预期或在600万吨~800万吨。
尽管如此,2017年我国玉米在种植结构调整、干旱的双重作用下,其宏观的生产预期也有2.05亿吨,加上2016年玉米比较“庞大”的库存结余,我国玉米的总供给量依然相对宽松,恐怕还难以从总得供给结构上形成产不足需的局面。未来玉米价值的提升,一定程度上还将寄托玉米品质水平的提升变化上。
从国家气象机构发布的天气预报来看,20号以后我国东北地区将出现一段时期的降水天气,虽然从降水量和影响区域来看,还难以从根本上解除干旱的现状,但必然将起到比较好的缓解作用,同时还将避免在一段时期内旱情继续蔓延放大的可能,这对玉米的未来产量显然有所帮助,但对玉米行情而言,无疑是新的压力。一定时间内,玉米行情恐怕还将面临比较大的上涨阻力。
总体而言,鉴于华北黄淮产区玉米供应偏少,当地用粮企业对本地新粮有一定的需求偏好,整体供应偏紧,尤其是优质玉米占比偏少,短期内华北黄淮玉米价格或仍有上涨空间,且“好粮好价”特征明显。而随着拍卖粮持续流入市场,陈粮供应压力依旧较大,国内猪价又仍处于低位,禽蛋价格弱势运行,且进入夏季,高温天气肉禽进入消费淡季,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低,饲料终端需求受抑,而深加工企业工机率下滑,玉米工业需求量不见起色,这将对其市场构成利空压力。后期继续密切关注拍卖粮成交及出库节奏,市场传闻2014年粮源或将于7月份投放市场。
上周五期货玉米主力合约1709上演冲高后迅速回落的戏码,开盘快速创下近两个半月内价格的新高1691,但随之形势突变,上扬动力仿佛瞬间枯竭,转而震荡下行,最终收跌于1675,回吐本周全部涨幅,日线形成长上影线,并跌破五日均线,周线收为十字星线。价格走弱的同时,持仓量亦减少18408手至1629904手。现货价格方面则延续稳中偏弱的走势,南方销区价格近乎全线走跌,跌幅在40元/吨至80元/吨不等。
上周进行共进行两场临储玉米拍卖,结果差强人意,十分惨淡。16日进行的中储粮委托包干销售玉米拍卖,投放213万吨,成交125.3万吨,成交率58.83%,尚可支撑场面。但15日进行的“分贷分还”玉米拍卖结果则令人大跌眼镜,投放138.4万吨,而成交量仅为9.8万吨,成交率仅为7.09%,甚至不足一成,且溢价为零!相比本月第二周不足三成的成交率,颇有些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意味。而拍卖遇冷降温亦成为当年拖累现货价格的重要因素。回想起供强需弱基本面下拍卖初期高溢价高成交率且异常火爆的荒诞景象,对比现在,不禁感慨供需关系基本规律的朴实及伟大。
从具体数据来看看本年供需情况。本年新作玉米供应量约为2.2亿吨,政策粮供应量约为1.2亿吨,预计本年玉米总供给量约为3.4亿吨。需求方面,本年需求分为政策粮轮入量及常规需求量,两者总计约为2.7亿吨。由此来看,供大于求的基本面现状再一次被论证。当前市场有不少人愿意把玉米种植面积缩减作为价格的利多因素,从长期发展及基本逻辑来看这个观点似乎没有问题,但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明白主动缩减玉米种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库存及供给太多太强了!
从玉米下游的实际需求来看,猪肉价格长期低迷,生猪存栏比去年同期同比下跌了1.4%,当前生猪类养殖预期盈利为-7.66元,考虑到已进入夏季肉类消费并不旺盛,预计猪肉价格及存栏状况短期内难有起色。鸡蛋价格已连跌8个月至近10年来的最低,蛋鸡养殖预期盈利为惊人的-45.94元。鉴于主要禽畜类的预期养殖利润均为亏损,预计后市饲料端对玉米的需求或进一步走弱。
综合来看,目前的现状是拍卖遇冷、供给充裕、需求不振,且前期炒作支撑玉米价格的干旱天气问题也因降水的来临而逐渐失效,玉米价格继续上涨的动能所剩无几,短期看易跌难涨,价格多头的饺子该吃完了。但考虑到隔夜美盘玉米价格轻微上扬但未破前期高点,故建议期货玉米1079采取逢高做空的策略,但仓位一定要轻,止损设于1691。
玉米低温冻害天气有所缓解,期货1700上方空间较难打开。后期主要关注1635-1700区间和1600-1725大区间,持续关注后期投放量、成交率及成交价格,以及玉米天气情况。国家玉米由政策市转向市场化的过渡期,政策力量不容忽视。在玉米临储去库存的背景下,临储拍卖以不打压市场价格为原则。玉米逐步市场化,上下波动频繁且较大,很多相关企业也开始深入学习运用期货工具进行逢高锁定利润,逢低兑现利润。总之,上涨时不要太乐观,下跌时也不要太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