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美食——烀饼子
#文章首发挑战赛#俗话说,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各地风俗不一样,所以各地的“美食”就会不一样。
这个和当地的土质气候有这极大的关联,比如东北,气候干燥,天气寒冷,所以大都已炖煮蒸为主,让我难忘的其中之一——烀饼子。
烀饼子,是东北一大特色,东北主产玉米,大豆,小麦,其中小麦比较少。玉米,东北土话苞米,我想大约外面有几层叶子包裹吧!
玉米有许多种吃法,其中烀饼子就是主要吃法之一。
农村的粮食新鲜,都是当年的玉米,变成“烀饼子”要经过若干程序。那个年代,城市穷,农村更穷,但农村可以吃当年的新粮,不像我们,吃的都是发霉长虫子的陈粮。
我们下乡的地方吃返销粮,有懂得,也有不懂的,就是本生产队粮食不够吃,每人360斤(毛粮),不够国家统筹,我们知青一人600斤,也是毛粮。
农村的新粮好吃啊!一般早饭苞米茬子粥,中午是干的,就是烀饼子——
我们在家,都是蒸窝头,烀饼子极少,因为没有柴火灶。刚开始,队里怕我们不会做(在他们印象里,城里的孩子,啥也不会),派了一个女社员为点里做饭,多长时间撤了忘了。轮到我们自己做饭,因为不会,饼子打死人,掉渣(不熟),经过社员的指点,我们也学会了烀饼子。
社员说,不要烫面,用吃剩的碴子粥或是面子粥和面,加点碱料子(没面起子),要舍得用力反复揣,我一般都是十几分钟。揣好了盖上盖,停一会,这时开始把洗好的土豆芸豆,用油爆锅,放入芸豆,炒倒了放入土豆。土豆大的中间拦一刀,小的整块……炖一会,锅边四周热了,开始了你的“烀”了……
我们会抓起一块和好的玉米面,在手里倒一会,做个长方形,然后对着锅里“啪”的一声,黄黄的玉米面饼子就贴上了锅里……农民说,高超的饼子看不见手印,我做的时候好像没注意。锅里芸豆土豆,咕嘟着小泡,翻着油花,香气慢慢涌进鼻孔,空气中都弥漫着土地的腥香……腿底下,锅灶里的木柴,红红的烟火,吐着淡淡的柴烟味儿……一定的时间,就不用添柴,锅灶的余火会慢慢燃烧。熟了,揭开用高粱秆编的锅盖,阴霾散去,那黄黄的饼子,犹如一块块扁扁的金块,翻着诱人的金光……肚子立刻翻滚起来,馋虫一串串……
出锅的饼子,带着“嘎巴”,嚼一口,太香了。有时候光吃“嘎巴”不吃菜,越嚼越香,不忍放手……
这是烀饼子,还有一种也是“烀”,菜饼子——就是用苞米面做皮,夹上菜,做成饼子型,也是“啪”的“摔”在热锅里,和我们现在包的包子一样,只不过是“烀”,不是蒸,也带着“嘎巴”,饭菜都有了。
我看见房东用油“煎”过“饼子”,薄薄的。这是家里有病人了的病号饭——三两油?农民没有,只是自己杀猪时炼点肥肉,那时候猪最大养到100斤,瘦肉多,有点肥肉炼点大油,一年啊!太苦了。
那一年我们去下乡的地方,人家那叫一个热情,满满的一大桌子,肉,排骨,虾……米饭,馒头,花卷……我们说,想吃大饼子,喝面子粥……酸菜血肠……
回忆烀饼子,涌起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如梦柴火灶,“啪”的声响,如遥远的时光在梦境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辉,让人心有些酸楚……
回不去的曾经,回不去的从前;回不去的青春,回不去的大饼子;想啊……不知是怀念那个岁月,还是怀念以前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