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阿城区大力发展玉米特色产业走出振兴新路

来源:【冰城+】

8月底,鲜食玉米到了成熟上市时节。哈尔滨阿城区新利街道鲜食玉米种植基地里,多品种的玉米笔直地挺立着,大型机械正忙着采收。收获后的玉米被直接送进加工车间,经过剥皮、清洗、蒸煮、真空包装、封口等流程后进入市场,将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今年,阿城区鲜食玉米、黏玉米种植面积达6万亩,一批玉米加工企业先后落地。鲜食玉米、黏玉米加工已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黄金产业”。

掌握玉米“锁鲜秘籍”

做大鲜食玉米产业

阿城区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甜糯玉米的生长,具有发展鲜食玉米得天独厚的产地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优势。

为保障鲜食玉米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哈尔滨市顺达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喜胜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锁鲜秘籍”。这家企业在农资采购、田间管理、采收时间、产品研发检测、储存运输等环节都制定了相关标准。同时,积极推广玉米优良品种及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探索生态循环农田建设,实现农产品绿色种植、加工。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成功占领鲜食玉米中高端部分市场份额。

“今年,我们有800多万棒鲜食玉米销往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粘粘多’‘寒地黍农’等品牌产品还销往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商超和便利店,‘小夫妈妈’牌有机鲜食玉米在电商平台销售火爆,供不应求。”于喜胜兴奋地说。

今年,“顺达”在新利街道共种植6000多亩鲜食玉米,每亩地收获2300棒至2500棒。随着玉米收获季的到来,企业正开足马力运转,保障每天采收加工鲜食玉米达400亩。

打造品牌农业

增加产品竞争力

品牌农业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

目前,舍利街道富枫黏玉米合作社的玉米已开始采收,合作社精心打造的“富枫”牌黏玉米系列产品已在哈市周边市场站稳了脚跟。合作社负责人富士涛说:“明年,我还将扩大生产规模,更新生产设备,提升产品品质,将‘富枫’牌黏玉米销往全国各地,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平山镇绥中村种植的甜糯玉米黏性大、糖分高、口感好,生产的“绥美人”牌黏玉米在市场上广受欢迎。2019年,该村成立祝绥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黏玉米加工厂,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今年,合作社种植了700亩黏玉米,每亩地收获2000余棒,年加工140多万棒。现在‘绥美人’牌黏玉米已销往上海、南京、临沂等地市场,根本不愁卖。”绥中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彬说。

眼下,阿城区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谋划,帮助鲜食玉米生产企业培育更多的“黑土优品”,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做强富民产业

奏响增收“致富曲”

阿城区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街道通过召开服务企业对接会,了解辖区企业实际困难。得知鲜食玉米企业有用工需求,街道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宣传引导村民到‘顺达’务工。目前,辖区农民在‘顺达’长期就业的就有100余人,季节性就业有200余人,带动农民增收约370万元。”新利街道办事处主任侯庆峰说。

舍利街道舍利村通过党支部领航、致富带头人领路、党员领头发展黏玉米加工业,成立黏玉米合作社,选优选良黏玉米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种植黏玉米1500亩,村民实现增收750万元。舍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殿鑫说,街道将探索以黏玉米产业链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种植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平山镇党委书记沈恩伦介绍,几年来,通过政府支持,“绥美人”黏玉米种植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保障83户脱贫户持续增收,120余名村民实现村内就业,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多。未来,平山镇将继续着眼“镇扶持”“村主干”“户参与”的方式,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村民增收作为核心任务。

如今,一棒棒玉米成为带动当地产业提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棒棒”,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孙孟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摄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