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斤粮食下山了

“今冬明春,再复垦300亩梯田,乡亲们不种的地我都种!”

为了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焕发生机、迸发活力,今年一开春,涉县农民王虎林提出了“复垦梯田计划”。几个月过去了,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呢?

10月21日上午,沿着荆棘遮挡、蜿蜒曲折的山道,肢残青年王虎林深一脚浅一脚走到王金庄康岩沟半山腰的一块梯田上。

“你往上看,还有撂荒的梯田。下一步,我准备从这儿往下复垦,加上其他山沟的,目标是复垦300亩。”顺着王虎林手指的方向,燕赵农村报记者看见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梯田散落其间。临近霜降,风凉了,杂草泛白了,野树杈子灰暗了,而王虎林复垦梯田的热情依旧澎湃。“费那么大劲把旋耕机弄上来,见荒地就开垦,乡亲们不种的地我都种!这个冬天、明年春天,犁地一直不住气(方言:不停)。”王虎林坚定地说。

据报道,今年5月2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意大利举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证仪式。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王金庄地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核心区域。王虎林是王金庄土生土长的后生,今年37岁,下肢残疾三级。自2014年起,还是毛头小伙儿的王虎林便自觉加入到梯田保护行动中,创造性地举办了梯田摄影展、赛驴大会,还参与到搜集老品种、协助专家调研等活动,为保护梯田干了不少实事。

近些年来,梯田耕种遇到山高路窄、农机上不了山,劳动力年纪大等实际问题,尤其是收益低下,耕种一亩梯田一年的收入,不及进城打工一天的工钱,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而,撂荒现象逐渐增多。王虎林秉持“不让梯田荒废才是最有效的保护”的理念,提出了“复垦梯田计划”,让梯田保护和收获粮食“一起走”,实现双赢。大年初四,他发起了“预售小米,筹集资金,为乡亲们犁梯田”活动。为了募集资金,他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动员,以预收款的形式筹集到春耕资金16万元。之后,修山道、犁地、播种,他和雇工们忙活了4个月,复垦撂荒梯田400块,共计200多亩。

辛勤的汗水换来幸福的收获。今年秋收,王虎林和雇工们将2万斤玉米、3万斤谷子背下了山。

忙完秋收,马不停蹄。王金庄24条山沟、30多条小山道上又出现王虎林一瘸一拐、上下攀爬的身影。他手里拿着小本子,记下每一块待垦梯田的面积大小、长没长果木树、堰石有没有被冲塌;画着每一条山道的宽窄、能不能过旋耕机、路基用不用加固;给每一块待垦梯田编号,安排复垦时间,计划着明年种什么。王虎林说:“明年计划复垦300亩,还要种好今年复垦的200亩,一共500亩,工作量很大,现在就得动手干。”

令人欣慰的是,在王虎林带动下,复垦梯田行动在王金庄产生了连锁反应,25户农民主动找到他,请他代耕撂荒的梯田。73岁的曹灵梅大娘对记者说:“俺年岁大了,不中用了,旋耕机弄不到山上,撂荒了5块梯田。今年,虎林要上山开荒,让他给俺代耕,不能让梯田再荒着了。”

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期待是王虎林砥砺前行的力量。今年春天,北京市西城区梁女士看到相关报道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转来现金100元,预订秋季新小米。10月16日,收到王金庄梯田新小米的梁女士十分高兴,随即又转款500元,预订2024年秋季新小米。梁女士留言:“第一次交订金买小米,是为你的‘复垦梯田计划’所感动,特别担心你会半途而废。没想到,你干成了!收到新鲜的梯田小米,我非常高兴,转款500元预订2024年秋季新米。但愿我的这份期待,能给你一份力量!”

【相关链接】

3月30日,《燕赵农村报》整版报道涉县王虎林“预售小米,筹集资金,为乡亲们犁梯田”的事迹。

涉县旱作梯田

作为中华民族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总面积达21万亩,早在1990年就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地处缺土少雨的石灰岩山区,“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是涉县梯田最真实的写照。最薄的土壤层仅0.2米,降水少不说,还分布不均。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祖为了生存,凭借“地种百样不靠天”的生存智慧和顽强的拼搏毅力,繁衍生息700多年。它不仅生产了大量的农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创造了一批有机农产品品牌,还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构建了梯田文化、金驴文化、饮食文化、石头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体系。其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和规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观集中展现了我国北方山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充分展示了该系统丰富的文化性、活态性、适应性、多功能性,从全球来看都具有独特性。

王虎林其人

王虎林出生于王金庄村,做过海运工人。2014年,王虎林从一处工地三楼摔落,双腿骨折,留下终身残疾。为治病,父母陪他往返于石家庄、北京多家医院,花去巨额医疗费。王虎林每次看病,都是乡亲们把他放上担架,从屋里抬出来,再装上车。涉县残联和王金庄的父老乡亲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0元、20元、50元、100元……一点点爱心为他送去了温暖。“我一定要活下去,活得更好,报答乡亲们。”于是他开始了电商创业,将梯田小米、玉米糁、花椒等打造成网红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梯田小米味道纯正,受到市场欢迎,年销量从最初几千斤上升到十多万斤,价格最高时10元1斤。(燕赵农村报记者 李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