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蜂球”大能量,“以虫治虫”保障玉米丰产丰收
11月17日上午,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保部联合省农科院植保所、省农科院惠州分院,到惠城区汝湖镇黄埔村甜玉米种植基地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建设工作。

此时,基地正值甜玉米拔节至大喇叭口期,是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危害初期,也是防控该害虫的关键期。在田间,农业技术专家在田间快步行走,每隔一段距离就停下驻足,并投下一粒中药丸大小的银色小“弹丸”。
“不要小看它,这里面可是装着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秘密武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告诉记者,这个类似普通弹力球的“弹丸”叫做蜂球,里面分别装着近2000只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者”——螟黄赤眼蜂、夜蛾黑卵蜂。

在装着螟黄赤眼蜂的蜂球里,螟黄赤眼蜂处于蛹期,经过24小时至36小时,它就会羽化为带有翅膀的赤眼蜂成虫,从小孔飞出出,围歼玉米螟、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
而另一种“弹丸”里装的夜蛾黑卵蜂,也是草地贪夜蛾的一大克星,它可以把自己的卵产在草地贪夜蛾卵内,将这“妖蛾子”扼杀在摇篮状态。
不仅如此,“这些蜂球内外还经过了精巧设计,防雨水防蚂蚁,并可浮在水面上,而且采用易降解塑料,利于环保。”该科技特派员说,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天敌工厂每年有3亿头天敌产量,目前正在进行规模化综合化防治应用。
这种利用害虫的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的方式,叫做“以虫治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一种。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大力推广“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技术,既减少了田间农药用量,减轻人工喷洒农药的人工成本,也有益于整个农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保的绿色防控技术,符合国家提倡的减肥减药的政策。
据悉,这次在汝湖黄埔村撂荒地复耕复种甜玉米基地开展技术试验示范,除应用“以虫治虫”防控技术外,还配合使用田间性诱捕器、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将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提升玉米品质,促进撂荒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甜玉米示范绿色防控技术效果持续跟踪监测,继续加强田间调查,探索甜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加大推广力度,助力“虫口夺粮”促丰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翁晓华
【作者】 乌天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