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③丨林泽权: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带领汝湖乡亲走好甜玉米致富路
林泽权,惠州市盈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70后”,从部队退伍后回到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努力奋斗、默默耕耘。他演绎了一段极为精彩的人生,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并当选为我市“感动惠州人物”“优秀乡土人才”。

艰苦奋斗:
几经沉浮,带领乡亲走出一条甜玉米致富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林泽权出生在汝湖镇横山头村一个贫困的家庭,一共5个兄妹,家境相当清贫。当年,他的父亲通过饲养家畜和把当地出产的玉米运到深圳销售才勉强维持了家庭的生计。
年少懂事的林泽权,也常常跟着堂哥把家乡产的豆角运到相距30公里的惠州城去卖,为父母分担家里经济上的负担,那时他才14岁。
从农村到城里的道路崎岖不平,他用自行车载着100多斤的豆角也非常吃力,经常在路上跌跌撞撞,吃了不少苦。但是,一个暑假期下来,他也挣得几百元钱,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问题,甚至还有一点盈余。初尝做生意带来的快乐,他倍感充实。
初中毕业不久后,一直想从军的林泽权,通过层层体检和考核,顺利成为一名军人。军队是个大熔炉,四年的军营生活,让他成熟了许多,让他学会了如何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锻就了勇于挑战、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为他日后的努力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退役后,林泽权在表姐的帮忙下,到一家化工原料公司跑业务。刚开始的几个月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联系业务的时候他吃了不少闭门羹,听了不少难听的话,看了不少难看的脸色,让他这位刚踏入社会大门的青年深受打击。
“越难越要强,我就是一个犟脾气。”林泽权说,他没有被困难轻易地击倒,勇于挑战、永不言败的性格,让他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坚强。
不到半年,他就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把业务做遍全国几个省市,取得了优秀的业绩。这份工作,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干事业的成就感,并进一步坚定了他要闯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好景不长,磨难也接踵而至。由于种种原因,他离开了化工原料公司,走上了艰苦创业的征途。之后,他跑过清洁精、纸管等业务,开过洗衣粉厂,做过消防工程,但是都不顺利,一次又一次失败了。接二连三的失败,沉重地打击了他,使他面临人生最低落的阶段。
1996年,在亲戚的劝说下,林泽权到博罗石湾报警中心工作,过上了上班一族的安稳生活。然而,安稳的工作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不甘寂寞的他,在报警中心工作两年间,不断地琢磨、洞察商机。
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商机:“惠州市场对甜玉米的需求很大,各级镇委、镇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发展甜玉米种植,而家乡——汝湖镇是种植甜玉米的沃土,如果把这些甜玉米运到惠州市场去卖准能盈利。”
这个想法,立刻让他想起儿时初尝做生意时带来的快乐与充实,并再次激起了他的创业热情。但是,他的想法立刻遭到了亲友们的反对。面对安稳的工作和创业梦想,林泽权非常矛盾,难于抉择。最后,他还是鼓起勇气,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毅然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新的创业征途。
回到家乡,林泽权首先着手买一辆小面包车运输甜玉米,开始把家乡优质的玉米运到博罗或惠州市内去卖。生意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起好步,他在保证甜玉米质量的同时,价格总比别人卖得便宜。尽管如此比别人要少赚很多,但是很快就赢得了一些客户的信任,觉得他提供的甜玉米质量好,价格低,都喜欢和他做生意。就这样,他一步一步地把生意做大起来,很快就做得红红火火的。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小面包车已忙不过来,于是他干脆租大货车运货,扩大业务量,并开始把玉米送到汕头、揭西、普宁等外地加工厂和销售市场。通过扩展外地市场,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为他迅速领跑本地同行,开展“二次创业”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随着林泽权的甜玉米生意越做越大,业务量快速上升。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民种多、种好甜玉米,稳定和保证货源,成为他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并结合当地实际,他找到了一条好路子——发展订单农业。
从1999年开始,林泽权着力说服农户与他签订购销合同,并保证农户的种植数量。刚开始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他遇到了许多难题。例如,许多农民经济薄弱,扩大种植甜玉米存在资金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首要难题,他大胆地采取“预先提供种子给农户,待到收成后再从中扣取种子货款”的模式,使许多农户都积极参与到甜玉米种植业来,并愿意与林泽权签订订单,按订单种植。
通过发展订单种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当地的甜玉米种植规模迅速扩大,面积达4000亩。
随着甜玉米购销业务走上轨道,2005年,林泽权和另外两个朋友合股的惠州市盈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通过与深圳万家宜公司合作成立加工厂。加工厂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引进了两条甜玉米罐头和速冻产品生产线,日加工甜玉米罐头和速冻产品达200多吨。
甜玉米加工厂成立后,林泽权开始大展拳脚,开拓外地市场,把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外许多地方,更与一些国内外著名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
加工厂成立后,随着业务量的激增,林泽权进一步完善了甜玉米订单机制,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以点带面,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发展甜玉米种植。
2009年,盈佳公司和农户签订的订单总种植面积高达3万亩,以后将提升至10万亩。种植基地立足本地,辐射韶关、湛江、河源、江门、台山、广州、湖南等地。
林泽权经营好甜玉米加工厂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汝湖镇甜玉米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甜玉米种植户增收致富,成为我市最大的甜玉米种植基地,当地许多农户通过种植甜玉米纷纷盖起了“玉米楼”,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凭着对事业的无限追求,“盈佳”在林泽权精心经营下,成立不久先后被评为“惠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惠州市农业龙头重点产业化先进单位”。
同时,其个人对甜玉米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认同,2006年被评为“惠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二次创业:
农业+科创,延伸甜玉米产业链
2008年,盈佳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委托华南农大进行甜玉米秸秆、穗轴、苞叶等废弃物的秆青贮技术综合开发项目,把秸秆、穗轴、苞叶加工成饲料。
这个项目对当地来说,能有效延伸甜玉米产业链条,实现甜玉米“二次创业”,对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中,单单是甜玉米秸秆方面就直接为当地创造每年600多万的经济效益。
2009年,盈佳公司又有大动作,进一步把甜玉米加工这块“蛋糕”做大。引进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线,加工能力将由现有的250吨,提升至500吨,冷库容量达到3000吨。林泽权的甜玉米加工厂,正在快速发展壮大。
林泽权除了重视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的循环,也非常重视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种养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2007年开始,他决定对农户实行“三供一免”,即预先提供种子、肥料、农药(收成后再扣除费用),免费培训种植技术。

同时,他在公司立下了一条“硬规定”,即每年要拿出一笔钱用于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培训农户,提高他们的种养水平。通过“三供一免”,许多农民都增长了种养技术,走上了农技致富的路子。
通过科技创新和善用人才,不断提升甜玉米加工产品的品质。目前,盈佳公司与高校合作开发出玉米冷冻干躁产品。该产品10吨玉米加工1吨成品,含12种营养成分,直接食用,原汁原味。盈佳公司一年需要10万吨玉米,订单农户达1万多家,带动2万多家,订单3万多亩,辐射带动5万多亩。
热心公益:
“宁愿亏了自己也不能亏了乡亲”
一颗桑梓心,种出吾乡情。林泽权懂得致富思源,以一颗热心回报乡亲、帮助乡亲,热心公益。在这方面,他做了很多,但仍觉得不够。
“我可以吃亏,乡亲们不能吃亏。”2006年,我国南方发生水灾,汝湖镇甜玉米在水灾中受水浸严重。正当受灾农户对着即将收成的受灾甜玉米伤心、发愁的时候,林泽权挺身而出,承诺按照原定的订单合同收购农户被淹的甜玉米。
其实,如果按照他与农户签订的订单合同,他可以拒绝收购受浸的甜玉米。但是为了减小农户的损失,他宁愿吃亏也不愿让乡亲亏损。这一次,由于受浸甜玉米许多都被雨水浸坏,收购回来的甜玉米已没有多大用途,林泽权损失了120多万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天公不作美,甜玉米种植户再次遭受水灾。面对突然而来的灾害,林泽权坚持与农户站在一起。这次,他再次让利60多万元收购受水浸甜玉米。
第三年,2008年甜玉米冬种期间,受南方持续低温雨雪灾害影响,许多农户的冬种甜玉米都受灾。此时为了尽快恢复灾后生产,夺回灾害损失,林泽权出资30多万元购买种子、化肥,免费送到受灾现场,交给受灾农户,让农户深受感动。
2005年,许多农户尝到了种植甜玉米的甜头,扩大了与林泽权的签订数量,并初步定下0.65元/斤的收购价格。谁知受市场影响,这年甜玉米市场低迷,甜玉米的收购价格由往年的0.6元/每斤降到0.3元/每斤,农户都非常担心林泽权按照市场价格收购他们的甜玉米。
但是,他还是坚持“宁愿亏了自己也不能亏了乡亲”的原则,不论市场价格多少,都将坚持履行合同的协定,以0.65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的甜玉米。这次,他虽然损失了几十万元,同时也赢得了农户们的信任和尊重,还给农户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提高了农民履行合同、讲信用的意识。
2007年,甜玉米市场走好,甜玉米的市场加工突破1.2元/每斤,比林泽权与农户签订的0.65元/每斤高了许多。这时,面对如此大的差距,一些农民的心里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不平衡,有点“眼红”了。但是绝大多数农户想起林泽权长期以来“宁愿亏了自己也不亏了农户”的精神作风,都没有违背合同私自把甜玉米卖到市场。
而林泽权为了尽量增加农户的收入,也把收购价格从0.65元/每斤提高到0.9/每斤,进一步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支持,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拥护。
除了带动农户种植甜玉米致富,林泽权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不忘致富思源,回报社会。近几年,他大力支持家乡建桥修路,汝湖镇横山头、仍北村、南新村等村都留下了他捐资为乡的印迹。
同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大力帮扶复退军人。2007年,汝湖镇成立“复退军人之家”,构建了联系服务广大复退军人的平台。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一举措非常有意义,立即联系有关负责人,为“复退军人之家”出钱出力,并主动请缨,担任“复退军人之家”的联络员,负责联系、沟通复退军人开展活动。此外,为了帮助困难复退军人,解决他们难题,他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培训复退军人学习种养技术,帮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曾获荣誉】
2006年被评为“惠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惠州市杰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2007年被评为“惠州市优秀青年”“广东省农村青年生产经营标兵”;
2008年被评为“感动惠州人物”“农产品加工流通大户奖”“优秀复员复退军人”;
2009年度被评为“惠城区第六批拔尖人才”“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2010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惠州市劳动模范”“百姓创富大赛荣获20强”, 成功入围“百姓创富大赛广东赛区80强”“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工作先进个人”;
2011年被评为“惠城区首届创业人才奖-创业之星”;
2012年被评为“惠州市爱国拥军模范个人”“惠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七批拔尖人才”;
2014年被评为“南方鲜食玉米产区优秀带头人”;
2015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广东省级农民合作社)”;
2017年被评为“农村创业青年优秀带头人”;
2018年“获得广东水果玉米种植匠”,“鲜食玉米种植匠示范户”“连续十二年(2007-2018)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22年受表彰为“2021年惠州市优秀乡土人才”。

来源:惠州头条app(记者谢菁菁 特约通讯员邱思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