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丨抓“脂油”
娘疼爱囡“担粟米糖”,囡回馈娘“抓脂油粅”。
粟米糖,是画水一带对冻米糖的俗称。尽管它很少有粟米甚至没有粟米,尽管现在冻米糖的原料很丰富,包括玉米、花生米甚至红曲、核桃仁等,粟米糖的叫法却一直坚挺着。
一到农历三月,“暖风熏得游人醉”,也催着人们赶紧把粟米糖给吃了,可以“抓脂油粅”。脂油粅用保存粟米糖的“米胖”制作而成。“米胖”是画水一带对炒米的方言称谓,因为米粒经大火爆炒后,比米粒要大两倍左右,所以得名。
“担粟米糖”和“抓脂油粅”这两项风俗,一来一往,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担粟米糖”,由谁担给谁?是为娘的担给出嫁了的女儿!当年嫁囡的人家,一般都要请专业师傅切粟米糖送给女儿家。说是担,当年其实大多都是用手车推送的。四个半人高、两手合抱不过来的糖瓮,内装各种冻米糖还有麦芽糖,更有层层铺垫的米胖,很重很重,只能用手推车。画水一带的母亲特别疼爱女儿,也特别要体面,担粟米糖一般要连续担上五个年头,有的甚至十年。不过,后来的量就减少了,一般是用两个较小的陶瓮分装,一根扁担就挑了去,是名副其实的“担”粟米糖。
担的是粟米糖,糖瓮其实也留在女儿家了。所以女婿家的糖瓮会越来越多,用于储藏稻、米、豆以及做酒、腌菜等。
担粟米糖的时间大多在小年后除夕前。女儿收下了母亲担来的糖,要分送一些给本家和邻居,也是给母亲挣面子。春节期间招待客人,都不会忘了说上一句:“这是我娘家担来的粟米糖。”
吃了粟米糖,留下米胖用来碾粅。先把米胖在锅里烘干焙松,去除水分,再碾磨成细粉,然后在镬里熬上适量的油脂,放入米胖粉翻炒,起锅后加入白砂糖调和均匀,就是美味可口的脂油粅了。
把脂油粅装在密封的瓶子或罐子里,拎了去娘家,称为“抓脂油粅”。如果父母都很喜欢吃,而储存粟米糖时留下的米胖不够多,就再炒几镬米胖。
送脂油粅的时间一般在春天,最晚不过重阳节。
若干年以后,父母不再担年糖了,但是女儿的“抓脂油粅”还会延续。据说脂油粅除了美味,还有助消化的功能。人老了牙齿掉了,而且十人九胃病,脂油粅是个好东西。
如今,娘家担粟米糖的习俗渐渐远去,女儿给娘亲“抓脂油粅”的习俗却依然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