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形势及夏玉米栽培技术
夏玉米属高光效作物,见效快、回报高、产量高、效益突出。近些年,在内蒙本地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为扩大玉米种植产量,提升玉米种植效益,实现粮农的增产增收,很有必要进一步认清夏玉米种植行情,并针对性优化种植技术,以实现玉米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 玉米市场形势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养殖饲料和工业加工的原材料。过去一年,国内外玉米市场行情来看,基本上处于平稳见涨的态势。国际范围,玉米增产显著,供需矛盾缓解,需求缺口得到添补,但是库存乏力的问题依据突出,未来几年玉米国际市场价格依然见涨。国内市场来看,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对玉米消费的需求持续见长。另一方面,能源饲料的减少,禽畜养殖规模的扩大,玉米的市场需求依然强劲。为此,国内玉米市场的未来几年,仍然有形成价格高峰的可能,未来的玉米价格在平稳中有上升,有利可图。由此,我们有必要紧抓是高价优势、需求旺盛的大好时机,谋利玉米种植生产。另外,玉米高产潜力大,尤其夏玉米这种高光效作物,见效快、回报高、产量高、效益突出,在内蒙本地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为扩大玉米种植产量,提升玉米种植效益,实现粮农的增产增收,很有必要优化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 夏玉米栽培技术
2.1 深耕疏松土壤,利于扎根增产
自高产栽培来看,当前玉米耕犁层普遍较浅,15 cm的耕作层不利于玉米扎根,形成的根系发展空间不足,严重影响根系营养吸收,而造成后期的长成不良。为此,前茬作物收获后,尤其在秸秆还田后,需要对地块深耕深松,便于秸秆深土层中发酵融入土壤。而且,从单产效益来看,深耕能保证玉米单产提高10%以上,一次深耕后3年时间内可不用深耕。根据以往经验,深松深度至少30 cm以上,这样有利于玉米根系扎根。
2.2 平衡施肥促生长,满足玉米高产

当前,夏玉米栽培用肥普遍存在两个不合理的现象。一是,图省事,一炮轰。二是不施底肥,只追尿素。这两种用肥,不利于后期养分沉积,造成后期玉米高倒伏率、低抗病性。因为,“一炮轰”,用肥集中在前期,一旦遇到雨季,会造成土层中肥料流失,造成缺肥的问题。“不施底肥”,考虑到玉米生育期短,前期不用底肥,或者用不足,会造成玉米秧苗不壮。即使后期追肥,也不会取得好的用肥效果。
为此,笔者建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作为禾本科作物,需肥重要的三个阶段——苗期、穗期和花粒期。其中,各期对氮肥的需求最多,次之为钾、磷。而在三大的需肥关键期,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差异很大。
研究表明,夏玉米苗期植株小、生长慢,需肥较少,这时对氮、磷的吸收量为总吸收量的10%左右,以后逐渐加快,从拔节到孕穗吸收量最多,分别占总量的76.2%和63.1%。玉米对钾的吸收,在抽穗前有70%以上被吸收,抽穗受精时吸收30%。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营养水平密切相关,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都表现为苗期少,拔节期显著增加,孕穗到抽穗期达到最高峰的需肥特点。因此玉米施肥就根据这一特点,尽可能在需肥高峰期之前施肥。玉米施肥有两个关键期,一是玉米营养临界期,二是玉米营养最大效率期。玉米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这是玉米养分吸收最快最大的时期。
2.3 合理密植栽培,增加穗粒增产量
当前,玉米种植过密、过稀问题突出,行距大或者小,都不利于玉米高产。合理密植栽培,往往是实现高产的基础。通过合理的密植栽培,能大大提升亩产穗粒重及产量。通常情况下,种量控制在2~2.5 kg/667m2适宜,合理栽培密度控制在4 000~4 500株之间。据此计算,按每株150 g计算,这样产量至少能保证600 kg/667m2以上。
2.4 做好病虫害防治,降低病虫害威胁
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应从早期的预控开始。遴选高产品种,为实现耐抗性奠定基础。种子包衣处理,结合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衣种类,控制每次包衣剂量,确保防治效果。苗期当粘虫达到防控指标,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防治。苗期当蓟马达到防控指标,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1.8%阿维菌素乳油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中期虫害防治,施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能起到兼治多种虫害的目的。
待到大喇叭口期,重点防叶斑类疾病,适用苯醚甲环唑或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 d再喷1次。
2.5 适时组织收获,适当晚收保产量

适时组织收获,能保证玉米千粒重,为实现高产创造条件。以往来说,种植户喜欢将苞叶发黄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但是,科学论证:苞叶发黄时,一般籽粒刚发硬,下部还比较软,籽粒水分含量高,此时玉米还处于灌浆期,叶片仍有光合作用需要,籽粒营养积累还处于运转期。此时,掰玉米会影响玉米千粒重。为此,理想的收掰时间,应在苞叶发黄后推迟1~2周。这样有利于增产,提升千粒重350 g左右,确保玉米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