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晋南农家常见的麻绳——圪巴绳(音)

一、引言:

圪巴绳,在晋南农村太常见啦,是晋南农人对用于捆绑麦秸秆、玉米秆、或其它物件的一丈来长、大拇指粗的麻绳的称谓,绳由麻质的绳身和木质的绳牌两部分组成,绳身用以捆扎物件,绳牌的作用在于连接绳尾并在需要时将绳头扎结其上。圪巴绳,其实正名是蛤蟆绳。

二、圪巴绳名称的由来

襄汾人把“蛤蟆”称作“gē-mǎ”,这是不争的事实。蛤,现代汉语词典中有“gē”这一音。

圪巴绳,本名蛤蟆绳,以麻为原料搓制的麻绳中的一种,因绳的一端有一用于结扎绳头用的蛤蟆状木牌而名。又因木牌如铲状,有的地方又叫其为“铲绳”。蛤蟆绳,一般为麻制,现在也有尼龙的。

蛤蟆绳(gē-mǎ-shěng)发明出现时,其含义、发音应该是明了的,但在随后几百或上千年的口耳相传过程中,人们却将“蛤(gē)蟆绳”传音成了“圪巴绳”,而且还忘了“蛤蟆绳”本身的含义、也不再称呼其为蛤蟆绳(gē-mǎ-shěng)了,而只说“圪巴绳”了。

另外,有一种海鱼叫蛤蚆鱼(gē-bǎ-yú),其形状更似绳牌、或蛤蟆,或最早也叫“蛤(gē)蟆(mǎ)鱼”,后被人们记写作了蛤蚆鱼

三、结束语

把带有“蛤蟆状木牌子”的麻绳叫做“圪巴绳”的地方很多,至少山西晋南的县市都这样,但实际说用中音调多多少少有些区别。

网搜了一段小说,附如下,以证不仅仅只是襄汾人说“蛤蟆绳”。

劫匪问:有绳子吗?沈蛮子就从草筐里拿出一根蛤蟆绳来,递了过去。劫匪接过绳子,把落地的银袋抱住提一提,准备上驮,大约是觉得驮子太重,就又放下,解开口绳,从袋里一连掏出三疙瘩砖头状的物件,扑通扑通扔到沈蛮子脚下。然后重新扎紧口袋,把沉重的袋子搭在骡背上,扎好肚带,赶着骡马走了……。